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新青年》创刊历史环境,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新青年》的历史贡献,指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新青年》的思想探索看中华民族道路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是中国新 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新青 年》的非凡的历史穿透力就在于:在20世纪中 国创办的所有媒体中,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给予当时社会造成雷鸣般的轰响, 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青年》那样提出那么 深刻而纷纭的思想,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像《新 青年》那样激烈而勇敢地抨击旧事物,倡导新事 物,没有哪一家媒体发出的呼唤和呐喊,能够像 《新青年》那样超越时空,刺过悠悠的历史,至 今长啸不已!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前(1915年)的年初和年中,作为五四运动先声的《科学》和《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先后创刊,成为鼓吹“赛因斯”(Science)和“德谟克拉西”(Democra-cy)的两大阵地,为我国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其中竭力播种“赛因斯”的《科学》月刊.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同志从五四运动开始投身于革命活动起,就从事革命的报刊工作,编辑《新社会》旬刊;不久,受聘于北京《晨报》,作为它的特派记者赴苏俄;1923年初回国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在五卅运动时,主编《热血日报》;在武汉时期,曾经为争取出版党的日报而进行过斗争。  相似文献   

5.
易雯  刘祥平 《新闻窗》2012,(1):77-78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份重要杂志。在社会制度落后、科学技术亦不发达、蒙昧的民众思想亟需启蒙的“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出现,以及它对科学方法的倡导、对科学知识的推介.使之成为一面救国救民的旗帜。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中国已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回眸《新青年》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飞 《兰台世界》2012,(19):23-24
陈独秀是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由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在五四运动期间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嗅觉敏锐的思想家陈独秀一直是中国早期革命的密切关注者。"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他静下心来对整个中国时局进行了全盘思考,认为依靠纯  相似文献   

7.
1920年7月,袁振英来到上海,与老师陈独秀相遇,并接受陈独秀邀请出任《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他由此步入中共创始人行列,由“五四运动急先锋”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前卒”.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群众反帝爱国的思潮日益高涨,为宣传反帝爱国和新文化运动出版的《新生活》(周刊),在著名的《每周评论》于1919年8月下旬被北洋政府查禁后,在同月24日创刊问世,《每周评论》创刊于1918年12月22日,和《新青年》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对五四运动的思想准备起了重要作用,预定于1919年8月31日出版第三十七期的《每周评论》已在排  相似文献   

11.
怀想五四     
《中国新闻周刊》2004,(16):20-21
提到五四运动,人们都熟知,那是一场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的学生爱国游行。而广义上的五四运动,是将“新文化运动”包括在内的。“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以《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其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在全国大量涌现,掀起一场对中国民众的空前启蒙。  相似文献   

12.
周陈程 《东南传播》2014,(5):136-138
本文试图梳理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的新闻政策,这一时期是共产党初创并探索阶段,同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使得全国的报刊业发展极为迅速,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包括《新青年》、《向导》、《政治周报》等报刊的出现,是共产党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李秀云 《新闻界》2007,(1):107-108
张申府,原名张崧年,1893年生于河北献县。1920年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他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还代表党组织接受了朱德的入党申请。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曾任《新青年》编委。先后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校任教,讲授西方哲学史、逻辑、数理逻辑等课程。抗战期间,在武汉、重庆等地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1986年7月逝世。  相似文献   

14.
邓涛 《湖北档案》2014,(4):32-33
正谢觉哉字焕南,别号觉斋,是湖南宁乡人。1905年,谢觉哉考中秀才。1918年至1919年受《新青年》和《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创办县级地方刊物《宁乡旬刊》。1920年8月任《湖南通俗报》主编,该报辟有讲演、新闻、新知识、小批评、社会调查、谚语、新字课等栏目,以宣传民主科学及新民学会的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抨击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对地方新文化教育和政治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谢觉哉  相似文献   

15.
《每周评论》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刊物。它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创刊,一九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被北洋军阀政府封闭,共出了37期。1至25期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每周评论》的出版,正处在我国反封建斗争的新时期,由思想斗争转为政治斗争。在它出版四个多月后,就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因此,它和《新青年》虽然同属五四时期反封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社于 1920年 9月在上海成立,为党的早期出版发行机构之一。社址在上海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新青年社除出版《新青年》、《劳动界》、《伙友》等杂志外,还编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新青年社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及变迁情况是这样的:《新青年》月刊于 1915年 9月 15日在上海创刊, 1922年 7月休刊,共出了九卷。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由群益书店出版。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刊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该刊一度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当出版到第八卷第六…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而著称。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而且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的整个青年一代。陈独秀在五四前后的影响,同他创办、编辑刊物,利用刊物介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是分不开的。早在1904年(清光绪30年),他创办、编辑了《安徽俗话报》,1915年创办《新青年》,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等。这些编辑、出版活动,不仅在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他在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8.
文摘     
《新青年》:鲁迅的“思想故乡”鲁迅与《新青年》的关系甚为紧密和深刻。一方面,鲁迅是《新青年》的编辑者,主要撰稿人。在《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刊物的运动过程中,他虽基本上没有进入该杂志的核心层,但积极参与、努力贡献的姿态从未改变;另一方面,正是《新青年》渐成气候的新文化运动吸引了鲁迅,鼓舞了鲁迅,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鲁迅。首先,从人生道路而言,鲁迅原想走整理古籍、钞刻古碑的沉闷的学术之路,因为《新青年》编辑的敦促和影响,才放下了对这些古文献的研究而走向生气勃勃的新文学创作和社会文明批评。其次,从人…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从学理上软性地解构了北 洋政府政治统治与思想文化根基存在的合法性; 而知识分子、学生与青年对《新青年》理论与宣 传的学理认同与道德支持,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与成长赢得合法性的知识智性、理论根基与新生 血液;这种合法性在国共合作中由共产国际和孙 中山的国民党给予强化与认同,开辟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始,是以《新青年》杂 志的创刊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 播,就是与《新青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本 刊物的创办具有这样的意义,在中国的革命史上 是绝无仅有的。 《新青年》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 上海创办的。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为《新青年》。这个刊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最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