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共生固氮的根瘤菌具有共生特异性吗? 课本上讲述为:“不同的根瘤茵,各自只能侵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有的根瘤菌只能侵入一种豆科植物,例如大豆根瘤菌只能侵入大豆的根;有的根瘤菌能够侵入多种豆科植物,例如,蚕豆根瘤菌可以侵入蚕豆、菜豆和豇豆的根。”也就是说共生固氮根瘤菌是具有共生特异性的。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有关学者通过对收集的根瘤菌分析,得出对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新认识,即:一种根瘤菌并不是只与一种或几种豆科植物结瘤,在同一生态条件下,很多种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同一个种;一种植物不只与一种根瘤菌共生,而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与多属种根瘤菌共生固氮。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选修课本中对共生固氮菌的叙述是这样的:“共生固氮菌是指与一些绿色植物互利共生的固氮微生物,如根瘤菌。”对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叙述是这样的:“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的氨,则供给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生物系学生都学习豆科植物,包括像豌豆、蚕豆和苜蓿这类与固氮根瘤细菌形成共生的主要农作物;但大多数的生物系学生都不学习另一类丰富的、普遍的、斌许是同等重要的、旧与豆科植物十分不同的植物。这类非豆科的固氮植物包括恺树和灌木(Alnus sp.),月桂果(bayberry)和香杨梅(Myrica sp.),以及香厥木(Comptonia peregrina).尽管这些植物的增氮能力使它们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农业和林业有非常潜在的利益,但在基础生物学或生态学课本中却极少提到。  相似文献   

4.
菌根的类型及对植物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主要有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两类。它对植物的矿物质营养、抗旱、抗重金属、抗病及豆科植物固氮、植被恢复等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固氮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分支———联合固氮的研究只有短暂的二十年左右的历程 ,但其理论和研究发展迅速 ,获得了许多新成果。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根际联合固氮作用在农业中的潜在经济价值开始呈现 ,前景令人瞩目。1 根际联合固氮的发现及发展早在一个世纪以前 ,人们就已开始对共生和自生固氮作用的研究 ,但直到 1976年才开始联合固氮的研究。Dobereiner等人在比较了热带牧草———固氮螺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两种固氮体系的差异后 ,发现除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外 ,固氮螺菌与植物间存在一种…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好氧固氮微生物,如好氧自生固氮菌、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固氮蓝藻解决有氧呼吸与厌氧固氮矛盾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豆科植物根部一般都附有根瘤菌。这种根瘤菌具有固氮性能,能为植株提供氮肥,素有“天然氮肥厂"的美称。南县一中生物科技小组进行的把豆科植物根瘤菌转移到油菜根部的实验,最近获初步突破,给油菜带来了福音:油菜也能自建"氮肥厂"。南县一中进行的这一实验是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绿色氮循环     
<正>在了解到2023年的环球自然日年度主题为“见微知著——自然界的小角度与大视野”时,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本关于蕨类植物的书。书里提到了一种叫满江红的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虽小,却能和鱼腥藻一起合作固氮,将大气中植物无法吸收的无机氮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有机氮。固氮不仅可以促进满江红的生长,还可以给其他植物提供养分。这么微小的植物居然有那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病文入院自己造肥的植物(1)陈克香星期天,爸爸给甘蔗施肥时,我在一旁帮忙。正当我正要为黄豆施肥时,(2)爸爸却说不需要,因为它自代了“氮肥厂”。(3)一棵黄豆苗大约只有40厘米左右高,(4)整体看来和其他植物并没有什么两样,哪有什么“厂”呀!爸爸说,他所说的氮肥厂就是豆科植物根上的疙瘩:根瘤,(5)里面有许多根瘤菌能制造“氮肥”。(6)有生物学家曾设想,如果能将豆科植物的“地下氮肥厂”移植到小麦等农作物的身上,  相似文献   

10.
7.扩大范围“扩大范围”是指命题人在选项中裹挟题干要求以外的信息、夸大一些信息的一种置错技巧。应对措施是按图索骥,从材料语句出发,分离出选项中扩大、夸大的不实信息。【试题相关材料】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生物固氮”一节,简单介绍了固氮微生物的种类、生物固氮的过程、意义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本文就共生固氮微生物是否都与绿色植物互利共生,生物固氮所得的NH3如何被自身利用,又如何被共生的生物吸收、运输和利用等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豆科植物共有13000多种,是世界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在我国行1200多种,比兰科的种类还多,为第二大科。下面作一简要的介绍。一、广泛的经济用途: 我们日常接触的豆科植物以食用的为最多,如大豆、豌豆、豇豆、扁豆、菜豆、刀豆、绿豆、赤豆、落花生、蚕豆等豆类植物均属豆科。其中大豆、花生尤为重要。100斤大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800斤稻谷。大豆亩产可以高达千斤,由于它能固氮、营养价值高,世界各国提出了“豆类革命”的口号。豆类作物除食用种子外还有食嫩苗的,如豌豆、南苜蓿(金花菜),食地下部的,如豆薯、葛根等。牲口喜食的饲草除禾本科外主要是豆科植物,优良的牧草有几十种,最著名是紫苜蓿,因其茎叶含有多量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又能藉根瘤菌增进地力,故世界各国广为栽培,我国主要产  相似文献   

13.
【导引】在自然界,一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给植物,这种现象就叫“共生”。科学发展到今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仍然以其无可辩驳的科学性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占据着耀眼的一席之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唯有战胜对手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进而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逐的入场券。一个“竞”,一个“择”,道出了自然规律的无情与残酷。然而,我们在考量生物进化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香子兰是一种豆科植物,最初只生长在美洲的墨西哥。这种植物在春天开黄绿色花,每朵只开一天,当天早上就得进行人工授粉,七八个月后豆荚成熟变干变黑,就会成为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行业。香子兰的产量低,其价格仅次于藏红花,是世界第二昂贵的“香料之王”。  相似文献   

15.
据生物学家估计,目前地球上大约有八万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已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仅有3000种,而在这3000种中的30种提供了人类95%的植物蛋白,小麦、水稻和玉米这三种植物所提供的植物蛋白质又占其中的50%以上。豆科植物约有10000种,是植物世界最大的蛋白质来源,然而只有大豆、花生等少数几种是我们日常利用的。水中生长的鱼类约有205万种,当前已利用的  相似文献   

16.
植物内生细菌系统地分布于植物体内,与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共进化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和谐联合的关系,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内生细菌有丰富的种群多样性,对宿主植物具有内生固氮、生物防治以及促进生长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可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植枷内生细菌联合的生物修复以及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等,具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近年最新的开发现状,提出了植物内生菌及活性物质研究的未来发晨方向.植物内生菌是一类新的微生物资源,对寄主植物有促生、防病、固氮等多方面作用,还能产生一些治疗人类疾病相当有效的药物,为现代医学提供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8.
氮是植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绿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游离氮,只有少数固氮细菌和蓝藻能直接吸收。这些细菌和蓝藻把大气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成为植物所能吸  相似文献   

19.
根瘤菌只能感染一定的豆科植物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改变,给人們提供了颇大的理論的与实际的意义。各家学者論述根瘤菌具有專一性的原因是不相同的。一些学者認为与植物根分泌物的專一性有关。而另一些学者則認为与豆种植物根組織化学組成的特性有关。 Bounier和Nanil(1954年)发現了豆科植物根和莖的組織液能够抑制对該种豆种植物非專一性的根瘤菌菌株。柴拉軒()和米格拉宾()(1955年)也进一步阐明了豆种植物根組织对根瘤菌的选擇杀菌能力的决定性意义。这些研究家們在一切的条件下都取得了如下的結果:用未經这种根瘤菌感染过的豆科植物組織研細后所制成的浆汁,在其周圍出現了根瘤菌生長的抑制区,这是因为没有被根瘤菌  相似文献   

20.
以《植物资源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对如何合理利用“换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简述了当前《植物资源与利用》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合理利用“换位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对“换位教学”模式应用前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合理应用“换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部分建议,以求对其它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