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听了一些课,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整堂语文课,黑板上没有一个汉字。多媒体课件做得十分漂亮,一幅幅更替,比几十年前的拉洋片不知要精美多少倍,学生享受着声、光、形、色的浸染。还有一种情况是“茶馆店”,从学生质疑中挑一个或几个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怎么低唱?怎么弹琴?蟋蟀怎么斗才有劲?”  相似文献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已逝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中那些拟人化了的动植物,历历可见,声声如闻,充满着童真稚趣,为我们写童年生活回忆类作文提供了范例.一、用拟人法写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用“长吟”“低唱”“弹琴”这三个拟人写出了三种动物的呜叫.鸣蝉的叫声长,像是拉长了声音在吟诵诗句一般,故用“长吟”;“低唱”形容油蛉细小、孤独而又悦耳动听的呜叫,十分贴切;蟋蟀“唧唧瞿——唧唧瞿——”的叫声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们”字,写出了多个蟋蟀呜叫时发出的和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 ?我想 ,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实践证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任何模式都是短命的。因为它们把一篇篇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篇章主观的囿于某一种“型”、某一种“式” ;把一篇篇浸润着个性和激情的文字强硬的分成某几块、某几步。一个个模式 ,就像一条条美丽的枷锁 ,把语文禁锢得生机尽失 ,活力全无 ;一个个模式 ,就像一台台冰冷的切割机 ,把语文课切割得支离破碎 ,似是而非。于是语文就成了一条被风干的丝瓜 ,语文课也成了学生最不喜欢听的课。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理语文课堂教学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本文所说的“语言训练课”中“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可见,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语文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初一的时候,听老师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老师讲得很生动。那“百草园”的乐趣,确也曾撩动过我童年的心弦。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至今也还能记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那时,我在向往之余,也  相似文献   

6.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一、新教改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了;有人说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或是问题满天飞的“满堂问”,或是放羊式的“满堂讨论”。不介绍背景,不分析内容,不传授基础知识,语文到底该教什么?讲不行,问不行,讨论不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很多语文教师很茫然,不知所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都提出过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位教师推出一堂各方都认同的示范课。有人说语文课就是“导学课”,关键是把握好各种方式、方法的“度”。但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把握?…  相似文献   

8.
李敏 《现代语文》2007,(9):91-91
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美妙无穷的世界,一个汉字就是一种姿态,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情感世界。语文之于人生,犹如水、空气和阳光,滋养性情,濯亮精神,升华境界。那么,究竟怎样把语文课上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  相似文献   

9.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确凿·()菜畦·()脑髓·()·塑雪罗汉()2.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_(体裁),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3.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  相似文献   

10.
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好课?我认为,有语文味道,能散发语文独有魅力的课就是好课。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可以用三个字描述,就是"实""活""美"。一、好的语文课必须符合"实"的要求"实"是扎实、实在、平实。首先要明确教会学生什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要弄懂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语文的"文"指字、词、句、篇。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章,总结  相似文献   

11.
河水会笑吗?虫子会唱吗?文学家说会的。例如:“高山顶上修条河,河水哗哗笑山坡。昔日从你脚下走,今日从你头上过。”(湖南民歌《高山顶上修条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之人格化的写法,从修辞学的角度说,叫作“拟人”。  相似文献   

12.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相似文献   

13.
曾在不同时期间过几个在校大学生同样的问题:“你希望语文老师怎样教语文?”回答几乎一致:“让我热爱(喜欢)语文!”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在想: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没有满足学生吗?为此,我观察过,反省过,探索过。当然,我看过许多名师的课.学生的表现足以表明他们热爱着语文。就在最近,我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课堂实录——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如梦令》。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在武汉地区语文教学界,流行一种所谓“一篇一得”的教学主张。这种主张认为,每教一课书要让学生有一得且只有一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于这种主张,有关教学指导部门竭力推广它,语文教学杂志积极宣传它,许多语文教师争相实践它。“一篇一得”果真是语文课的一个带普遍性的教法吗?它果真是那么科学和灵验吗?恐怕未必。我对这种主张早就持保留态  相似文献   

15.
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是为语文。当前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浪潮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少说,让学生多说,就是在实施课堂改革,就是在教语文。但是怎样教好小学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这样阐述:"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借课本里的一篇篇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话。"全国知名教师贾志敏先生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另一知名教师薛法根先生则主张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口曹 囊譬磐j≯i?。《蟋蟀的住宅》 (第9册)疑煮揭秘: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怎么会弹琴呢?解决方黎: 这句话是把蟋蟀当做人来写。“平台”可指人住的平房,这里指蟋蟀的住宅;“弹琴”,把一个动物歌唱家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而这一切又是在“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进行的,蟋蟀多么富有情趣呀!从中流露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素养提升i 1.想一想:下列小动物的俗称是什么?蟋蟀( ) 蝉(,-j熬蟾蜍( )r磷:。,鬻川,腰()年()鬻)背()腰( )飞( )舞 ( )立( )群0000000i|《年郎织专心jjll|i警jii尊j曩0 0秀0露囊_ij …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怎样呢?我认为还存在四个问题: 首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还未真正领会,或者表面上似乎领会了,而实际上却并不照着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大纲》规定得明明白白:“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在语文课中,教师要讲字词句篇,学生要练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就是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这“八字宪法”应铭记在心。  相似文献   

18.
高志勇 《教师》2008,(9):14-15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思想品德、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思想品德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课,而是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本应找到更准确的定位。可时下有的语文课上又出现了“假主体行为”,造成了课堂表面的热闹,偏离文本,架空分析,忽视“双基”,课堂环节求新求异,却失去了语文课应有本色的不良倾向。语文教学的归属到底是什么?杨再隋教授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  相似文献   

20.
拟人,移就和拈连这三种辞格有时很难分辨。请比较下面两例:(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如果按着拟人的定义:“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比拟”,那么这两例都是拟人。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