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文本感悟:浅尝辙止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火花,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而事实上,教师往往错误地把备课当成是写教案,过分依赖教参,没有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缺乏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领略课文中的美好境界。学生怎么能有充满个性和智慧的生成呢?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调达的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这就意味着,“文本”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伙伴。也只有通过深入的对话,达到“物我合流的交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赋予教材文本以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善于和这个对话者“打交道”,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主题的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问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剖式阅读”肢解了文本。一些老师错误地把文本当成“教本”,把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认为一篇课文讲清楚了,…  相似文献   

3.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具有生命的灵性。而阅读一篇课文就是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作者一次次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获得活生生的具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5.
逯新君 《现代语文》2014,(2):125-126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是一种阅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不同的阅读个体,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分析,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思维活动,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解读。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教学经典课文时,部分教师往往沿用过去的教案,缺乏教学的新意。要想在教学中生成新的灵感,让经典课文常教常新,可在陌生化阅读中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在借鉴名家新解中觅得审读文本的新视角,在学生质疑中发现文本阅读的新问题。如此,即可突破过往的桎梏,唤起师生全新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文本的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适当引导学生,切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重视教材,指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成功对话。  相似文献   

8.
《课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阅读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10.
蒋治平 《现代语文》2009,(12):18-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最为重要,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独白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倾听者、言说者与思想者。只有通过对话,人类才能正确地面对差异,交流的个体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相遇意味着再生的可能,对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再生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了许多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课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阅读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假如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阅读技能。那么如何尽快使学生把握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呢?  相似文献   

14.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5.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可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出发,与文本对话,获取自主感悟;与同学对话,平等分享,愉悦阅读;与教师对话,在引导交流中寻找共鸣;与作者对话,来一场心灵的对话与碰撞。这样丰富、多元化的对话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文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时间充裕而又层次分明的两次“攻读”,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我们先来看他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一次“攻读”的———师:经过几遍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开始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一、揣摩弦外之音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个性化阅读更应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归为三大类,即: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这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是同学双方自由合作、互相启发的思维碰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含着对教材的理解、发掘和超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全方位、超时空、跨民族的交流,这种“对话”是新课改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更应成为文本解读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