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城市土地庙有许多故事。土地庙的故事越多,土地庙的香火就越旺盛,附近社区和街道的城市规划就越活跃。北京城市土地庙故事的类型有两种,即"土地庙来历型"和"土地庙神迹型",它们是市民对城市社会的历史记忆,还能帮助土地庙提高知名度,成为北京土地庙自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北京城市民俗在外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民俗承担者及其传承动机却大有不同。从585通北京内城碑刻来看,进入18世纪以后,北京内城不仅出现了立碑高峰,而且修庙立碑的主体也由明代的官员太监、清前期的汉族官员转为了普通市民,且碑阴题名中第一次出现了行会与商号的名称,具有自治色彩的民间组织层出不穷,女性组织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转型的事实。如关帝圣诞、丫髻山进香等民俗活动虽与明代一脉相承,但民俗传承的主体与动因都发生了根本转变。这表明,将民俗作为资源而加以改造利用的行为,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碑刻资料有助于我们深入民俗的表面形式,发现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清代北京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北京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在北,外城在南,为一“凸”字形。清朝入关,将内城汉人尽驱外城,腾出内城安置八旗官兵。在以后260多年里,内城居民的分布格局经历了深刻变化:首先是八旗间的居址由模糊而消失;其次是越来越多的民人涌入内城而导致旗人与民人混居。随着八旗官兵的居址由有序列无序,由聚居到散居,严密的组织不复存在,军纪也日益废弛。加之享乐游嬉之风渐染,骁勇善战的传统尽失。八旗军队的不堪一击,成为清朝统治衰朽的先声。有关这一问题,官私史书中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北京旅馆主要有西式旅馆、中西式旅馆、旧式旅馆、招待所和公寓。当时北京旅馆特别是西式旅馆和中西式旅馆普遍采用现代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并注重员工的选拔、培训与管理。总体来看,民国时期北京旅馆业呈现出类型层次多样化、服务理念现代化、管理体制现代化、经营业务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北京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寺庙的管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寺庙登记、监督、管理条例。通过对观音女庙的考察,分析民国时期北京地方政府的寺庙管理政策,探讨当时观音女庙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城市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丰富城市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为北京的寺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立女子最高学府,本文拟个案研究,探讨其发展概况,办学模式,学生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使我们一窥民国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概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同正确解决上地所有制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土地国有到实行土地农有的这样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对土地国有或公有是何时提出的,农地所有权转变的标志及转变的原因等问题,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清代商丘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化是受自然、礼会等多种因素共同支配的.这些影响地权市场变化的因素有些是封建社会所共有的,如封建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实施,农民战争的影响;而有些则是清代商丘地区所独有的,如清代商匠境内黄河的泛道、改道。本文以清代的商丘地区为个例,着重对影响其地权变动的各个因素加以考察,从而对该地区的地权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问题重重,其中“久满为患”为许多人士所共识.为了改变这种窘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提倡生育节制以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减少人口数量,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进步.研究民国时期的生育节制与人口问题的关系于现行的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马承钧 《华章》2011,(3):54-54
“北漂”指到北京寻找发展机遇抑或已经找到“饭碗”,但一无住房、二无户口,尚未在京城“扎根”的人。其实北京历来就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漂现象”在清末民初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共同的理想信念、自由的探究精神及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民国大学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师生以学问为旨趣,教授前导,学生从游,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关系融洽。教授对学生进行学业引领,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推荐工作。师生之间通过面对面交流、书信往来及联谊活动,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见之温馨,思之感动。反思当今,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担当育人使命、关心爱护学生、培育学生学术兴趣、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在河南推行地政工作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行政边界划分不合理,县区紊乱;地政机关组织系统紊乱,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在土地陈报与登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地政工作实施困难,逐渐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探究近代河南地政工作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为今天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方面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兰州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其特点主要有:普遍性和多样性,高度频发性和突发性,群发性和伴生性,损失的严重性。成因有:地理条件,战争不断,环境恶化,政府职能缺失。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学翻译是联系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媒介.民国时期堪称近代中国法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其中宪政方面的译著尤为丰富醒目且意义重大.这些译著中,有来自不同国别、不同背景译者的作品,代表了不同的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宪政思潮.译者中既有本身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法学家、翻译家,更有大量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媒介的留学生们.译者自身学术背景和价值观念各异,促使他们创作了不同风格的译著.宪政译著无疑对当时的政治思潮和实践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些未能成功的宪政和其译著一起,给今日的宪法实践留下了经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贵州学校教育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贵州教育艰难曲折地向近代化转变,其发展具有诸多因素,既有历史传统,也有自身特点,而且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一定发展,教育范围广泛。各级各类教育都培养了一批专业型人才,对贵州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资料研究入手,对民国陪都西京市筹建过程及其在西安历史上的意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阐明城市发展与国家决策的绝大关系以及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为认识历史、经营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再次 ,从团体的约束和效忠 (领袖 )意识看。地方集团产生于地域认同 ,又高于这种认同。它不仅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不允许个体成员有违背团体的言行 ,而且必须形成强制认同的约束机制 ,否则 ,就不成其为团体。而地方集团的领袖则是集团的浓缩和人格象征 ,所以 ,认同团体、忠于团体则集中体现在效忠领袖上。地方团体的领袖多为个体 ,少有集体数人者 ,亦必以一人为核心 ,新桂系集团即是后者的典型。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地方领导人在强调团体的精神整合、组织维系的同时 ,也要求团体的成员效忠团体及领袖 ,不允许团体内有派别组织存在 ,认背…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回族新兴商业发展的状况: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人逐步转变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范围,不断冲破传统行业模式的束缚,改变了以往局限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产业为主要经营的旧有模式;回族商人联合经营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继承了清末的土地开垦政策。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名流也主张土地开垦。促使这些政策和主张出台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战争、灾荒以及人口增长。在这种政策和主张的推动下,我国边疆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民国时期土地开垦政策出台的过程,对于今天开发和建设边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贵阳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民国的最初十四年(1911——1934),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贵州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1935年,国民党开始控制贵州,贵州政局趋于平稳,贵阳教育开始恢复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加之内迁大学的示范作用,贵阳教育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促成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引领贵州现代化教育潮流,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