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体育课程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各地学校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尊重学生的情感放到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自身的各个方面做起,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增强其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姚莉 《成才之路》2009,(35):65-65
一、教学目标综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4.
邓强  贾全红 《铜仁学院学报》2004,6(4):69-70,88,9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提出了身心健康的要求.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而要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实施,受到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沿河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经费、器材、师资的不利条件下,如何响应“健康第一”的课程要求,积极开拓创新,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思路与看法.  相似文献   

5.
刘美叶 《家长》2023,(22):52-54
<正>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体育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开展健康理论、体育技能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并且能自觉遵守良好的生活方式,综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渗透“健康第一”理念。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本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俞英俊 《考试周刊》2014,(1):126-12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关系到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而且直接关系到实现伟大中国梦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性质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分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关系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内容,传承运动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成为‘文化化’新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应确立逻辑起点,层次目标应具有可检审性和操作性;协调和平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需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体育课程对健康功用范围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9.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里的“健康成长”是指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为落实《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使其能够在课堂中享受体育,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并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快乐体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让“快乐体育”在体育课堂中得以体现,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游戏(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目前,在学校管理中,学校体育管理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学校体育管理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略项,被管理者所忽视。在学习、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年级)体育与健康(7- 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我校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再思考,我们认识到学校应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  相似文献   

13.
张荣森 《考试周刊》2007,(25):102-1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本次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水平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饭炼意识为目的,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潜能,重视学生情赢体验、保证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广大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层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要科学、全面实施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正确地处理好四种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成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的新发展,教育部将中小学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和《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意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目前,在学校管理中,学校体育管理并没有引起管理的足够重视,因此,学校体育管理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略项,被管理所忽视。在学习、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我校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再思考,我们认识到学校应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体育课涵盖了体育和健康两个学习领域,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这一门新课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给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体育课程在教材编写上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以竞技体育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程式化,…  相似文献   

20.
199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1年国家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旨在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我们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找准改革方向,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一、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二、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一)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