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襄樊作家李叔德先生最近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力作《孟浩然新传》,这是他“襄阳传记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唐代诗人传记小说《战乱诗人张继》和《皮日休之死》目前已在构思酝酿和初步写作之中。不想一向以现当代题材擅长的李叔德先生,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这部长篇巨制中,作家以孟浩然的生平活动和当时的政治历史事实为依据,假以大胆的虚构和想象,刻画了一个文武兼备,亦诗亦侠的艺术形象,演绎了孟浩然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生动历史画卷。纵观这部小说,成功之处实在俯拾皆是,不一而足。如:强烈的历史意识,大胆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鲜明的形象,等等,真可谓珠玑盈卷。在此,笔者无意对其创作上诸多的成功一一指陈,只想就掩卷而思印象最深的两点以及些许的瑕疵,谈点个人的阅读体会。一、二维的叙事结构丰富了主题意蕴李先生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二维的叙事结构。二维的叙事结构在宏观上主要体现为两条叙事线索:一条线索是唐代李隆基时代的朝廷各派政治斗争风云;一条线索就是孟浩然个人活动的轨迹。二条线索穿插进行,相互交错,互动共进,彼此在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将整个故事推衍得圆满完整;同时,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2.
审美理想是影响一个民族艺术总体特征和基本走向的核心要素 ,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是意境 ,其历史形态是古典主义 ,其哲学内容是和谐 ,从古典艺术内在结构和各门类艺术关系史看 ,和谐正与意境同构 ,和谐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依此 ,则中国古典艺术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至盛唐 ,这是和谐艺术审美理想的产生、发展期 ;二、中晚唐至宋元 ,这是和谐审美理想的鼎盛期 ;三、明清 ,这是和谐审美理想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襄军的代表人物,李叔德在经过多年的沉寂之后,隆重推出了他的“襄樊文学名人三部曲”之一的《孟浩然新传》,让人耳目一新。这不仅是李叔德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襄樊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求新求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作家以其特有的才情和智慧,沉于历史,关注当下,用创新性思路和艺术胆识,将沉睡千年的史料重新激活,塑造了一个融“诗、酒、剑、情”于一体的当代孟浩然形象。《孟浩然新传》之所以新,新就新在作家以当代文化意识对历史的超越、解构和重新书写。一、历史意识:搭建在历史与虚构之间的桥梁《孟浩然新传》,尽管以传记命名,但实则是小说,它遵循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艺术的规律,她不是历史的客观再现,而是对历史现象的诗意描述。这里,历史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尽管作者表面上遵循了唐代开元年间的历史史迹,按照历史脉络进行着艺术建构,但真正影响作家创作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活跃在作家心目中的历史意识。正是这一历史意识,成为作者穿梭于历史与虚构间的桥梁。就小说来说,小说是要反映生活的,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反映历史,而小说所反映的历史其实只是一种历史意识。在小说界,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还是现代主义的,无论标举“新写实”、“新历史”,抑或“...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孟浩然不仅以他那冲淡清逸、悠远深厚的山水田园诗赢得了后世读者的永远青睐,更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高洁人格赢得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深深景仰。楚山汉水依然,何处可寻觅一代大师怡然自乐的吟咏长啸?钟楼鼓楼犹在,又向哪里凭吊浩然之风的清芬逸韵?襄阳作家李叔德先生不负众望,感应诗人心灵的律动、灵魂的飞扬和开元盛世的洪钟大吕,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演绎出洋洋三十余万字的《孟浩然新传》。世界级山水诗人大师孟浩然不仅有了第一本传记小说,当代争奇斗艳的历史小说园地里亦绽放出又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一、广阔的历史空间和审美空间历史小说比历史更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和审美空间,它既是历史的画卷,又是融进了作者和读者主体情感和艺术想像的生活画卷。《孟浩然新传》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历史时空十分广阔。小说以孟浩然的生长老衰死哀的生命历程为线索,以楚山汉水为中心,涉及洛阳西安、朔方胡地、东岳泰山、吴越之滨等广阔空间,囊括了盛唐50多年的变迁历史,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宗教,乃至建筑等各个方面。在作者对历史场景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叙述中,读者也仿佛回到了孟浩然生活的那...  相似文献   

5.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孟浩然“半遵雅调”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雅调”针对其总体风格体貌而发。在盛唐诗学语境内,“雅”拥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于孟诗中得到充分表现。“半遵”之判定,则是由其五律“以古行律”的体式特色所导致。“雅调”之外的另一半,是“逸”的美学特质。“雅”与“逸”作为相对的美学范畴,既排斥又相容,既对立又统一,在矛盾冲突中达至平衡局面,构成了孟诗和谐又富于张力的美学风貌。“半遵雅调”的个体成因,可能与才能所限与喜好追求相关。殷璠此评对认知盛唐人对孟浩然的当代接受、古近诗体交流互渗的诗坛现象,以及时人的辨体意识和尊体观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家布封在《论风格》一文中如是说:“风格即人”。这并非普遍意义上的所谓“文如其人”,而是说文艺作品的风格是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即其思想、感情、性格、气质、审美爱好、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在作品中的印记和标志。文艺作品的风格必借助文本思想及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自身主题个性和美学风格。叙事性文艺作品的美学风格常因形象塑造、语言铺陈、叙事结构等审美质素的成功展现而臻于成熟、完善。电影艺术作为叙事艺术门类亦是如此,并具有不同于语言艺术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7.
《红高粱》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运用复调和反讽等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小说。《红高粱》电影是对小说的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电影在叙事视角和画外音以及视听画面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世界。小说和电影以各自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9.
中西古典艺术审美理想都是追求和谐美的,而源生于中西文化传统之中的美术创作,又分别显示了不同的创造观念及创造成果,构建了人类古典艺术和谐美的形态。中西艺术的“新和谐”是在诸多矛盾中的“新和谐”就是指中西美术在路径中的非一致性,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但最终却归于“和谐”这一基点之上。  相似文献   

10.
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叙事深受“二项对立”思维、乡土情思和“他主性”思维这些文化原型的影响和制约。“二项对立”思维将其简化为功利性强烈的狭窄的伦理叙事,而乡土情结和“他主性”思维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徘徊不前的态势,从而抑制了它们的叙述和想象空间,致使农民工小说叙事与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现实生活相比显得颇为平淡和单薄,影响了它们的艺术开掘能力,没有能够很好承担起社会转型期文学叙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虚构的历史叙事包含了诗性结构、情节编织以及转义等文学性的成分,它以艺术的审美为最大追求,为人们提供“戏说”的文学形式。戏说的历史题材作品可以完全归为艺术的范畴,发挥着艺术的愉悦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长篇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在“中国叙事”风格营构方面的可能性。其“个人化”叙事风格的内涵及艺术特征,及其呈现的荒诞写实、技术化、寓言化和浪漫诗性四种风格形态,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古诗十九首》中有一个“未定的无人区”,即意义上的空白点,使文本中体现出朦胧空白的审美张力。虽说《古诗十九首》的各篇章都很短小,然而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却有着无限想象的艺术化境,体现了广阔多极的精神空间,是创造主体的创造与接受者的再造想象相互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一位在叙事上不断求新探索的作家,他总是着意追求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03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的收获。在《四十一炮》中,叙述者罗小通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他的叙述与故事相互纠缠交织、平行推进,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中,叙述者利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三方面巧妙运用多种手法,从而建立起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使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对作品叙事伦理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东方审美思维是诗性的、想象的思维,与传统的西方美学所运用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思维不同。东方民族的诗性的思维用想象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富有情感的意象,这些大量的意象经过大脑的分类和秩序化处理后,形成了"想象的类概念"。因此,东方艺术是意象性的艺术,东方的艺术理论是诗性的理论。东方意象艺术有三个特点:它是非理性的象征性艺术;东方艺术具有明确的非科学性;古代东方艺术所表现的时空观念是原始思维的诗性的时空观念,与西方科学的时空观制约下的艺术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怀古也许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凭借这种方式 ,去寻找一种被现代人遗忘的诗性情怀。庄锡华的散文集《斜阳旧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 ,以古都金陵为叙事空间 ,展开其历史时间所流动的故事 ,以地域为圆心 ,勾勒出一个艺术审美的境界。在散文的百草园里 ,它以选择对历史作诗意沉思的方式 ,以南京的地域文化的空灵与厚重 ,显现了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魅力。笔者以为 ,《斜阳旧影》实为地域文化散文中颇有美学魅力的艺术果实。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曾说 :“历史与诗歌乃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建筑我们人类世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歌》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等三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