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内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该不该结婚成为社会上一个讨论的焦点。在新形势下,高校应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婚恋观和正确的性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婚育行为与高校教育管理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改被普遍视为在校大学生"禁婚令"的解除,是在校大学生争取结婚权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但是在庆祝"胜利"时应保持一份冷静,对教育部的<规定>与大学生婚育关系应理性分析,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行为以及其可能对高校教育管理所带来的困境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新规定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最显著的是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新规定将于200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规定》:合乎法理从媒体的争相报道以及各大网络、B B S上讨论的激烈程度不难看出,这一规定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在校大学生婚恋问题的讨论。从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人权角度来看,这一新规定的出台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在校大学生结不结婚是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既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的和谐进步,法制的健全发展,也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与宽容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对在校大学生婚育问题的有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婚生育是适龄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婚育已不再限制。然而,大学生婚育缺乏现实基础,在校大学生婚育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对在校大学生婚育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减少由此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成都某大学一大四在校女生在校园举行婚礼,遭遇媒体围堵。该校青工部老师说,因为新的高校管理规定出台后,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婚姻法》的规定条件,不必向学校申请就可以结婚。对于学生结婚问题,“作为管理者,我们学校的态度不提倡,同时也不反对”。(5月11日《华西都市报》)看到这里的“不提倡,同时也不反对”,让人想起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此话说白点,学校对学生结婚的态度就是:你结婚与否我都不管。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由于教育部今年3月取消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擅自结婚作退学处理”这一条规定,使高校对学生结婚问题管无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对在校大学生结婚"开禁"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是对在校大学生结婚权的法律认可,但同时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诸多弊端,高校、社会、家庭应积极做好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引导在校大学生理智地使用自己手中的结婚权.  相似文献   

8.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自9月1号正式生效后,在校大学生结婚将不会被退学。原规定中的第30条“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在新规定中被删除。大学生能否结婚本该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所以这次修改也是从尊重国家法律的角度,把结婚的决定权回归国家法律,把自主权交由大学生。但在教育主管部门允许(或者说不禁止)大学生结婚的情况下,社会和家长又开始担心了:这些还未真正长大的孩子会不会贸然走进婚姻的教堂,大学生的婚姻生活会不会打破校园的宁静,从而把大学变成托儿所?这里我们不妨把允许大学生结婚后的…  相似文献   

9.
政策背景:5月29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对原来的许多条款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其中,不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这一变化尤为引人注目。据说,《规定》公布不久,就有婚介公司将广告贴进了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0.
根据政策规定,大学生在校即可登记结婚。打破"禁婚令",是否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结婚现象会激增,大学生又是怎么看的呢?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在大学结婚的打算,会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结婚持肯定态度,甚至有结婚的冲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并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新规对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了多处修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校规章制度逐渐与相关法律接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朝着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道路迈进.尤其是新规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新规不再禁止大学生在校结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在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有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1日,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取代沿用了15年的旧规定。新规定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取消了旧规定中的第30条:“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教育部学生司林司长这样强调:“教育部不禁止在校学生结婚,但并不提倡。”据统计,自新规定颁布以来,在70所大学里,申请结婚的学生只有万分之一。大学生结婚,离现实究竟还有多远?禁令取消后,现实会是如何呢?是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情况变得复杂起来,还是实际影响相当有限呢?大家见仁见智,也许这个问题还需要交由时间来回答。在外国许多国家,大学生结婚不会被禁止,以下这篇报道讲的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和乔治敦大学校园里把爱情进行到底的学生。编者之所以挑这篇文章,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读着别人的故事,能感受到另一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3.
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并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新规对1990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了多处修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校规章制度逐渐与相关法律接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朝着规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道路迈进。尤其是新规对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新规不再禁止大学生在校结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在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有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尹力  张虹 《教育学报》2008,(3):92-96
婚育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在校大学生应该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婚育权。受教育权作为学生权利中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结婚与否不应成为其接受教育的限制条件。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校学生婚育权的发展,经历了由最初的“限制结婚”到“禁婚”,再到“禁婚、禁育”的解除三个阶段,学生婚育权和受教育权二者之间也从冲突走向融合,这既彰显了受教育权利的人权特性,也为高校管理理念的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也谈在校大学生的婚姻自由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 ,作退学处理”规定的违宪性和违法性以及当前赋予在校大学生结婚自由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05,(10):11-11
复旦大学5名大学生对上海、天津两个城市1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目前高校已经对大学生在校结婚“开禁”,但大学生对待婚姻依然持谨慎态度,80%以上的同学认为即使具备结婚条件,也对在校结婚持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路能走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新网北京2005年3月29日报道,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布了修改后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规定。这意味着普通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也就是说,学生能否结婚,要根据国家《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执行,  相似文献   

18.
于佳 《教育》2012,(32):35
近日,武汉某高校20岁大二学生宣布与19岁大一女友"结婚",并承诺3年内有房有车。年轻人彼此相爱,情投意合,继而用婚姻为爱情许下誓言,这种两情相悦的爱情之花,本是人生的莫大幸福。但这对新人有独特的双重身份:除了"准新郎""准新娘"的甜蜜称号,还有一个身份——学生。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一直施行的大学生"禁婚令"。旧版《规定》明文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大学  相似文献   

19.
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及其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现行《婚姻法》在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能否结婚问题发生了严重冲突,在校大学生按照法律规定应该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高校放开,那么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不同家庭资本拥有情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表现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本、学生籍贯及出生地会显著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奖情况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家庭与学校联合生产理论对这一结果的作用机制做了概要阐释,并提出研究结论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