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从新写实小说开始,池莉就在表面的平静中对笔下人物表达着人性的温情的关怀,而这也是她一贯的写作姿态。20世纪90年代池莉的小说题材更加开阔,技巧更加圆熟,同时在对人性的关注方面走向深入,倾向于描写那些边缘的、变态的、深层的人性,对人在世俗社会的被动给予同情,同时,张扬健康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一根主线。人和人的问题——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异化、人道中的伦理道德——伴随着新时期小说的主要小说流派在演进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并且趋向丰富化、复杂化,甚至是扭曲化。对人和人道主义深化的过程及其特点的关注,目的在于探索人和人道主义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小说关于“北方人民对于生活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叙写“力透纸背”。小说对家乡人民悲惨生活境遇的描述,对国民灵魂的揭示,体现着萧红对人性自觉的关注,也表现出她人道主义的道德良知及在非常时期救亡图存的创作意旨。在她并非有意识地图解主流话语的创作思维中,折射着萧红本我的人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的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所展示出的内涵并不是对理想的放逐、对崇高的调侃与解构,也不是对爱情神话的否定,而是通过小说关注重心的转移、人生平庸本相的描绘以及对人性的揭露。小说体现出深刻的时代批判精神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反讽,刘震云以恣肆的戏谑,毫不留情地揭开被顶礼膜拜的"上帝"的神秘面纱,"上帝"从神坛走向人间。刘震云的小说分别从历史、权力、人性等切入点考察了人生存的虚妄与荒诞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孙犁建国初的小说,所关注的是历史变动中人的心灵和人的情感世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是弱者所受到的损害。其若干篇表现和平时期农村生活的作品,将“革命应该怎样对待人”作为了关注的重点,表现了进入和平生活之后,人性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生活的忧虑,显现出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思考。孙犁小说在内涵和艺术风格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索取代了过去创作中常见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乐观的基调让位于审视人性时淡淡的困惑与惆怅,从而超越了他过去以“战争追忆”为特点的抗战小说,表现出了一些“新质”。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是借鉴西方新小说的客观冷静、传统现实主义的深刻真实、古典小说雅俗共赏的故事性和批判现实主义对社会问题以及人生人性悲剧的关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写实小说具有疏离典型但突出个性化人物、消解矛盾但增强故事、淡化环境但具有展现生活背景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追求和谐的审美风格。在内容上,一方面体现为弘扬人情美、人性美,生存与诗意的统一和相融;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人性恶的温和消解。这些小说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性”,体现其人道主义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刘恒是一位趴在地下以一个最低姿态关注人性与生存意义的新写实作家。他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袒露与解剖,对人的潜意识的描写,对理想人性的辛勤勘探,往往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十七年小说”和“文革小说”几乎一直都在伦理与政治的张力中做着奋力的挣扎,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股创作潮流。在政治伦理化小说创作潮流中,郭澄清大部分短篇小说的重心一直在对人性、人情的开掘和描绘上,从人道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观照人以及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将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理想推广到政治领域中,使政治生活也充满了人情味。伦理话语是其小说叙述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15.
先锋实验小说以"新"掀起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和评论浪潮,这股浪潮既是一批新锐作家有意借用西方的创作观念来打破固有的小说创作模式,更是在一批新生的评论家的推动下掀起的小说创作革新。他们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但是也带来了作品与读者的疏离。可是在这其中更出现了如莫言和余华这样的生力军,莫言以他扎根中国的古典气息和魔幻的现代派手法赢得了声誉;余华以他虚伪的形式和真实的人性的书写感动着读者。他们的创作都表明先锋实验小说的创作不仅应该关注如何写,也应该关注写什么。  相似文献   

16.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生存欲望,人类的相互依存、互助,生命的生生不息、坚忍不拔以及人类善良、仁爱精神的人性内涵,彰显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从而人性在此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 ,“新写实”小说以逼真的写实手法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烦恼和不幸 ,表现了对个体生命前所未有的关注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人的生存现状及人的生存价值的质疑和探索。“新写实”作家在冷静探索和表现现代人的生存本相的过程中 ,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市民社会的到来 ,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具有很强的人性意识,它从人的欲望、情感、爱、本性等角度出发来对人进行深刻的认识和解读,从而让读者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小说中主人公之间激情、澎湃、阴暗、模糊的爱情过程,实则就是人性本身自我克制与自我释放的双重体现,从爱情本身出发,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下,到最后他们无力挣扎到相约死亡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和升华,从而实现了人性的救赎。这部小说的创作让读者见证到作者的情爱观,他更多地通过对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情欲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性中情与爱的本质,以此来从根本上加深对于人性的认识,这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成熟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