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point利用人的多种行为特征和(或)生理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方法就是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利用多生物特征信息,结合数据融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准确率,减少单生物特征识别带来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的融合层次和融合方式,以及一个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系统结构流程案例。  相似文献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艳 《大众科技》2006,(8):31-33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生物识别技术是身份识别领域重要的技术分支,其采用生物体的生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如指纹、手指静脉、面部、步态等——进行身份识别,在现今社会的不同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虹膜识别(Iris Recognition),顾名思义,是基于人眼虹膜的特征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技术。相比于指纹、掌纹等生物特征,虹膜在单位面积上携带着更多的信息,并且由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其中就包括个人隐私信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性,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用来鉴别信息访问者的身份,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概况与原理,其次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最后探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1 技术构成分析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的固有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的验证识别,通常使用的人体特征信息包括如指纹信息、人脸信息、声音中的声纹信息等等.在智能家居安防领域,生物特性识别技术由于其相较传统的识别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任意时间地点的随用性、不会遗忘以及识别率较高等优点,得到了智能安防领...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个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索、评价与选择、购买以及购后行为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首先消费者要识别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原因,消费者无法识别自己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即使识别出了问题也不一定会产生消费行为。当消费者打算去购买时,就需要搜索信息,可是社会中过剩的信息使消费者的信息搜索产生了困难。在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进行评价与选择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对产品做出一个准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这一新兴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并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我国正在加大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力度,培养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的人才。我国现在所掌握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一下几项:虹膜识别、指纹识别、脸部识别、声音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签名识别、静脉识别等。本文我将从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面临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支持下,物联网技术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实际生活中,但是从实际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而融合多种高科技手段的生物识别技术能够利用人固有的生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来对进入物联网的个人身份进行鉴定,从而能够有效减少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隐患。为此,文章在阐述生物识别技术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几种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为如何更好的发挥出生物识别技术在物联网运行安全防护中的作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生物信息流操纵:作物病虫害导向性防控的新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病虫害是威胁全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目前,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简单杀灭,主要依靠以病虫微生物的基础代谢、生理生化系统和神经受体为靶标的化学农药,过程中易导致人畜中毒、农产品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下一代病虫害防治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将是对作物—昆虫—病原微生物生物间信息流及行为进行操纵。在基础研究方面,"生物间信息的识别、解码与操纵"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热点学科——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一旦被阐明,往往带动通用生物技术的发展突破。例如RNA干扰(RNAi)现象、植物转化技术和TALEN基因组编辑技术等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已经为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中科院"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生物间信息流与行为操纵"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集合了各学科的优势力量,系统地分析在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过程中种间信息识别、解码、传递和控制的过程,从中解析关键可操纵节点,发展新一代病虫害田间行为操纵的新策略与新技术。该专项目前已经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为竞争国际科学前沿地位、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基础性、前瞻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重要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其利用指纹纹理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在人脸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等众多生物识别技术中,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等一系列优点。本论文针对光学式指纹采集仪,对指纹识别技术的原理、指纹采集仪类型及以技术标准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指纹采集仪光学设计要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成熟、准确和最易使用的,是当今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指纹识别技术的一般过程,包括指纹图像的采集、指纹图像的预处理、指纹图像的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  相似文献   

12.
罗国权  郭伟  李东 《中国科技信息》2007,(19):97-99,101
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和游戏服务器。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它主动地对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恶意入侵行为进行识别和响应,不仅检测和防御来自外部网络的入侵行为,同时监视和防止内部用户未授权活动和误操作行为。本文提出了针对游戏服务器的入侵检测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黑客攻击游戏服务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识别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y)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惟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信息》2004,(2):39-40
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利用人体生物牲进行身份认证明一种技术。生物牲是唯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的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生物特征识别是通过计算机采用自动技术对个体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提取,再将这些特征与数据库中已有的个体模板数据进行比较,最终分析判断完成身份认证识别任务的一项识别技术,本文对几种人脸识别技术及识别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3,(10):64-64,F003
国内首个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在中科院自动化所成立,从而结束了中国生物认证领域没有评测机构的历史。该中心包括了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生物认证中心的作用就是要将生物认证技术逐步推广到实际应用当中,并参与生物认证标准的制定,从而推动政府部门为生物认证进行立法。生物认证又称生物识别.是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个人身份鉴定。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针对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LBP和PCA的生物多模态融合的观点。在生物识别领域中,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同时降低了采样的复杂度,顺应了生物特征应用领域的趋势。由于单一的人脸或人耳可以提取到的特征信息较少,识别时易出差错导致识别率较低。本文为了提高人物的识别率,保证身份验证时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人脸人耳特征融合的识别技术。通过PCA算法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检索、统计、分析了涉及生物特征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的在华专利申请,获得了在网络安全领域涉及生物特征的专利申请量趋势、主要技术分布和重要申请人分布,并对网络安全领域中生物特征的四个主要技术: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以及虹膜、视网膜识别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与对比,最后,梳理了各种关键技术的典型专利申请。  相似文献   

19.
王军  王员云 《科技广场》2008,(1):120-121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入侵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许多入侵行为都具备反检测的能力,这些行为会模仿被入侵体系的正常用户行为或通过多台主机联合攻破被入侵系统。针对较复杂的入侵行为,仅靠一个传感器来提供信息很难与正常用户行为进行识别,必须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来提高对入侵的识别能力,同时降低误判率。  相似文献   

20.
《百科知识》2005,(4X):F002-F003
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形态学分析法,包括数码指纹分析,以及对手的形状.眼虹膜、视网膜或耳朵的构造等的分析;二是分析汗液、唾液.尿液,血液或其他DNA;三是行为分析,如语音识别,对足迹或签名的分析等。以下是常用的一些生物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