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一词最早使用于战国初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的名字,主要用于记言,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国家大事言论的记录。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认为,《国语》是左丘明写的。其实该书作于战国初年.作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928年由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公布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Gwoyeu Romatzyh,简写为G,R),是由几位著名中国语言学家集体制订的第一个用罗马(拉丁)字母的拼音汉字方案.参加制订这个方案的语言学家在拟订方案之前,就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有关问题进行过探索和试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就是这些探索和试验的结晶.回忆一下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对于了解拼音汉字的来龙去脉,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3.
“不穀”在《国语》中共出现11次,其中《楚语》5次,《越语》5次,《吴语》1次,皆为君王自称亦或唤他君之辞。通过探究上下文,发现“不穀”源于楚地君王自称,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融合,吴、越两国君主也效仿楚君使用此自称。此外,还从出土文献《上博简》《清华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金文中发现“不穀”之“穀”的本字为“”,它是楚地方言词,后被常用字“穀”所替代,两者为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一课》(人教版第九册)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所得及存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洋盘”这个词,是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探其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上海开埠不久,十六铺便成了客商云集的地方,当时那一带有所谓号家和行家之分。所谓号家,是派人到外地去办货;所谓行家,是向号家进货,然后转手卖给上海的商店或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号家从外地买到货后,就通知行家来投标交易,那些货物的样品往往放在一种木制的盘中,让行家看货,这就叫“开盘”,实际上就是作买卖。如果有外商到行家来买货,那么行家的开盘价要比卖给中国人的贵,这就叫做“洋盘”,因为外国人不太懂中国的行…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大陆刮起了“哈日风”.且愈演愈烈,直到今年四月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北京青年报》上开始炮轰“哈日风”,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哈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7.
一狼狈,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双音形容词。它在现存古籍中的最早出现,约当东汉末年,以后就一直沿用到现在。从唐代以前的大量书证来看,它可以概括为两个意义:(一)困顿窘迫貌。例如:荀悦《汉纪·文帝纪论》:  相似文献   

8.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西周至春秋年间。《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说:“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里的“先生”是始生的意思,即现在所说的“头生”。《论语》也有“有酒食,先生馔”的记载。这里的“先生”,指父兄长辈。稍后,在《孟子》中有:“先生为何出此言也?”这里面指的“先生”又有了  相似文献   

9.
结合古文字形和《说文解字》,探讨“教”和“育”的本义,揭示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以棍棒纪律为主要手段,并阐明我国近代教育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的教育方式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结合古文字形和《说文解字》,探讨“教”和“育”的本义,揭示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以棍棒纪律为主要手段,并阐明我国近代教育以填鸭式满堂灌为主的教育方式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高分低能”,二是“精神滑坡”。这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起了舆论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分”与“能”究竟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前不久我曾听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承认有,高分低能,分高就能高,难道说只有低分才有高能吗?”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一想,这位同志把“分”与“能”开正比,而且绝对化,我却不敢苟同。“高分低能”是指一种不良教学后果说的,高与低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与时俱进”,是我国近几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固定短语。“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21世纪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前进的精神风貌。这个短语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它简洁精辟,结构固定,完全具备了成语的特征,有不少成语词典已把它收入其中。按理说,一个成语一般需要几十年甚  相似文献   

13.
“正月”探源在民间。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来记载月份,这叫干支记月法。由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个,而农历每年又是十二个月,所以一年中各月份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叫做“建”...  相似文献   

14.
自己的诗文写好之后,如果要请别人修改、润色,我们常常会谦虚地说:"请斧正。"那么"斧正"一词是如何产生的呢?何以表敬?"斧正"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同该诗中后两节的“汔可小休”“汔可小息”并举,“休”是“休养”,“息”是“将息”,前边加上副词“小”,即让人民稍得休养生息,过上安康生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副词“幸亏”的形成经历了“词组→词”的凝结历程;分析该词句法分布,也说明句子主语的位置不构成对“幸亏”的“语义指向”的分析依据;“幸亏”始终指向句子的语义核心。  相似文献   

17.
白杉 《语文知识》2005,(8):15-15
相传尧舜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日“诽谤木”,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有人专门负责将木柱上的意见抄录下来呈给帝王审阅。到了汉代,“华表木”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8.
"纠结"最初意义为"纠集,联合",后引申为"互相缠绕"、"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等义。随着词义的发展和使用习惯的作用,"纠集,联合"的意义逐渐由"纠集"承担,"互相缠绕"则成为"纠结"用得较为广泛的义项。近几年来,"纠结"产生的新义越来越多样化,有"受困扰"、"苦恼,无法释怀"、"陷入两难的抉择"等。这些新义都是在原基础义上的引申,但已有了较明显的差别,使用和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19.
“风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最早对"风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风骨"也从此成为文学理论中的主要概念."风骨"最早产生于汉魏时期的人物品评之中,在文学自觉之后逐渐运用于文学评论之中,它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南朝."风"的来源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骨"则来源于对人的形体的评价,二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有风骨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审美中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对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典故源于《庄予·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音ying影,古代楚国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