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开展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强调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心理品质教…  相似文献   

2.
何月泰 《成才之路》2011,(14):60-60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徐载胜 《考试周刊》2013,(13):110-111
引言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语文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美术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具有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开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契机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而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而,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江泽民同志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是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不墨守成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探索。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黄蕾 《农村教育》2007,(6):48-48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人才的素质,其核心为创新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是奠定一个人的各种素质基础的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中小学教育的中心位置。一、必须注意中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主要从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代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崭新的课题。江泽民部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教育对各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不,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了取得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占领发展的主导地位,我国教育必须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经济,因此今天的教育更应该成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谈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由教师向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为我国高校构建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代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9.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重视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主体精神、训练思维方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