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读《天问》,而悲其志,见于《屈原列传》,是屈原作《天问》也。及王逸为《章句》,亦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作《天问》,固无可疑。王云:“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也。故曰《天问》也。”按《天问》一诗,问事一百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不仅许多诗句很难确解,而且它的题意,诸多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大体有这样几种意见: 一、认为《天问》,是屈原问天。如:最早对《天问》作注释的王逸,就这样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这种意  相似文献   

3.
《天问》,是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天对》,是柳宗元“取《天问》所言,随而释之”(《天对序》)而写的一篇对问体文。两相比较,相形见绌,《天对》不  相似文献   

4.
自汉人王逸始,近两千年来不时有人指责《天问》的问题杂乱无章,“文义不次序”。事实上,《天问》所问的问题不仅井然有序,而且构思巧妙。总体而论,先问天地,后问历史人事,而中心则是“人”,这构成了《天问》问题的主旋律。提问形式有的连类而及,有的前后呼应,有的作为过渡,虽然问题包罗万象,但杂而不乱,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5.
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相比,《天问》是充满理性的。《天问》的学性不强,但是它对后世学产生影响却并不小。受《天问》以问谋篇的形式的影响,后世产生了一批模拟《天问》的作品,并出现了“问对”这种新的体和“天问体”诗歌。同时,《天问》也对后世诗歌和个别言小说在内容上产生过影响,并刺激了后世诗人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巨大的结构篇章,关涉到宇宙生成、自然变化、人类出现、神灵鬼怪、历史现实、个人遭遇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结构是从天到人的过程,也完金呼应了文章借。天”表。人”的天人之际思想过程。从“天人之际”出发就“天”的思想背景、。人”的终极目的、和从天到入的构架三方面解析《楚辞“天问”》中的天人之际。  相似文献   

7.
屈原放逐而作《天问》,柳宗元遭贬而和《天对》,从《天问》的叩问到《天对》的作答,柳宗元与屈原在相似的斥逐远荒的贬谪境地中,用"问对体"表现了各自的心灵震荡与强烈的生命体验,体现出二人同中有异的贬谪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天问》之奇,在一“问”字,充分体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作品中彻底的怀疑之辞,表明诗人处于绝望之境。由此推论,《天问》当作于顷襄王十三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天问》虽然激愤,这种中国式的怀疑只停留于把人引向善恶忠奸的人伦思考,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天问》这首奇特的诗作主旨的探讨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天问”式的无穷追寻,试图破解其主旨。笔者认为《天问》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问天问地问人间以达到讽谏楚王的政治目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放逐山野、无用于国的满腔愤懑与愁思,表达了自己强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0.
《天问》为历史教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的楚庙书壁说虽然能就内容构成与体运用两方面对《天问》的产生作出统一解释,但由于缺乏任何旁证且设想过于奇特,令人难以置信。通过对《天问》的内容、体形式与我国古代各类蒙学教材加以比较,并结合屈原本人的教学经历进行考察,可以确证《天问》为屈原编写的一部历史教材,大约完成于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期间。“天问”二字的含义乃“君问”与“师问”之混合。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令人击节叹赏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其实.陶先生在这里说的“一问”,所指并非只是狭义的“发明”,同时也泛指人类的所有发现、认识和进步。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写过《天问》。  相似文献   

12.
清代林云铭云:“一部《楚辞》最难解,莫如《天问》一篇”。《天问》之奇,复有柳宗示《天对》,耗费历代学几多心血,楚辞研究史,有《楚辞》作七百种,其中《天问》专二十五种,专题探求,庶成专学。然歧义纷纭,至今莫辨,本择其十二种,“解题”评说,以作诠释之助。  相似文献   

13.
树问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援天命以发问”,曾一口气向老天爷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名之曰《天问》。而我也要“援树命以问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山海经》并非“解《天问》而作”,并进而论及屈原《天问》的天地观、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山海经》时代的天地观,并指出中国先民对“地球是圆的”的认识早于哥伦布近2000年。  相似文献   

15.
《楚辞新探》是萧兵《玄鸟之羽》——民俗神话与楚辞研究系列的奠基之作。书里的《天问新解》则是他最得意的精华部分。而《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的解读又是本书最见功力、最具创见的章节(它同样是萧兵另一本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有关原始《九歌》性质的核心性论述)。可是,意犹未足,尚有可商,讨论如下。学者们一般以为,其中的“商”为“帝”之讹或“当作天,以篆文相似而误也”(朱熹)。“棘”字,王闿运《楚锌释》为“戟也”,而“宾”  相似文献   

16.
天问研究     
翟振业教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26.5万字 屈原《天问》的研究,自清末以来直至当代可谓人才辈出。但由于《天问》自古难治,歧义纷纭,所以在《楚辞研究》中,《天问》的局部“新解”颇多,但系统的自圆其说的“总论”甚少。而《天问研究》是一本全面对《天问》作理论研究的专著,著者不仅提出了对《天问》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天问》是一篇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紧、层次井然、句式参差历落、音韵自然协调、形式特异的旷古奇文。篇名“天问”,顾名思义就是向天发问的意思。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相似文献   

18.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19.
《天问》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首奇诗。诗人用一百七十二个问句对神活传说山川地理发出了疑问,表达了诗人对谁是历史兴替人生沉浮的主宰者的思考。由于全诗用疑问句组成,所问内容又史多阙闻,不易理解,汉代王逸说此诗“文义不相次”。现代人对《天问》的研究已基本弄清楚了它的内部结构,其主体部份是关于夏民族历史传说  相似文献   

20.
一《楚辞·天问》云:“伯林雉经,维其何故?感(撼)天抑地,夫谁畏惧?”两问里隐藏着一个什么故事?人各言殊,谜底至今尚未揭开。自东汉王逸以来,为此提供答案的,大凡有四说: 一、王逸首创晋太子申生说,谓“伯林”即申生,言申生受谮于后母,“遂雉颈而自杀”(《楚辞章句》)。后之学者多附和王说,例如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胡文英(《屈骚指掌》)等;然南宋的朱熹已表示怀疑;“旧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