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要“新”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在我们的报纸上、电台上,却有不少新闻是冒牌货。有的是用旧闻冒充新闻,有的根本不具备新闻的价值。此类稿件多了,读者不生厌也生烦。  相似文献   

2.
从最近一个时期一些报纸发表的现场新闻作品来看,其中确有不少上乘之作,读者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它们为报纸增了光,添了彩.但是.也有一些挂着“现场新闻”题图的新闻作品,却不像现场新闻.有的属一般消息、通讯;有的像新闻故事;有的叫“故事新编”更合适.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的许多报纸,似乎改变了“新闻纸”的性质。读者翻开报纸后,常以“今日无新闻”和“泥牛入海无消息”相调侃,——报纸患了“肥胖症”。 一、报纸杂志化。在版面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了填满报纸版面,很少有人能够深入采访。有的人或者坐在屋里,随意发挥,把笔墨泼在风花雪月等  相似文献   

4.
10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博文《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少了》,评论当时一些报纸的问题.如今,一些都市报上的“策划新闻”看上去更多了.有的还写文章宣扬搞“策划新闻”的做法.这可能是某些报纸应对在激烈竞争中效益下滑的一种手段.但是,“策划新闻”这一招顶用吗?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很多报纸注意运用新闻图片,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许多省报以及一些地市、企业小报都开辟了《图片新闻》专栏。报道形象、生动,使版面增辉,为读者乐见。《图片新闻》既然标明为新闻,就应该讲究新闻性。可是,一些图片新闻却昨日黄花居多,时间性差,内容陈旧,说明动辄“几年来”、“近年来”,有的干脆模糊了时间概念,使读者不知道报道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情。简单  相似文献   

6.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可否认,热线投诉类专栏、新闻,已逐渐成为报纸上,特别是晚生代都市类报纸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亮点”,很是吸引读的视线,如“生活110”“新闻110”“热线传真”“投诉热线”等等。有的还标有醒目的投诉电话;有的还作出“今天投诉、今天答复”,“今天投诉、今天见报”之类的庄重承诺。除这些显性的“投诉新闻”之外,还有一类隐性的“投诉新闻”,多以“某女士致电本报反映……”“某先生来电诉称……”等类似方式开头。应该说,这类新闻的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报纸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有力形式。  相似文献   

8.
时代变了,信息大爆炸,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报纸如果还是“老四版”,就像小脚穿大鞋,肯定不跟脚。因此,报纸厚一点,是应该的,有人说已经发展到了“厚报时代”,也不算言过其实。但一些越办越厚的报纸,厚得并不是地方。有的为了增强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副省长朱家甄最近在辽宁省工商银行主办的《工商信息报》创刊时,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报业兴旺是事业兴旺的表现。当然,办报也不能一哄而上,谁都来办,没条件的就不能硬办。”此话讲得好,言之有理!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报业也有很大发展,掀起了一股“办报热”,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报纸名目繁多,比比皆是。最近经过整顿,一些不健康的小报停办了,这是件大好事。但是一些行业报、经济报、信息报、生活报,还大有增长之势。仅辽宁省目前公开发行的此类报纸不下十几家。这些报纸有的大同小异,互相重复,有的质量低劣,粗制滥造,不受欢迎,有的发行量只有几千份;还有的“钱”字当头,不择手段大发其财。由于报纸过多,弄得印刷和发行部门叫苦不迭,造成纸的人为紧张。尽管这样,目前这种同类报纸还在不断创刊,大有方兴未艾之  相似文献   

10.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工作中,颇有些人轻视“简要新闻”。由于简要新闻字数不多,在报纸版面上占用的篇幅又不大,因而被称之为“豆腐干”新闻。有的人甚至不屑一顾,很少涉笔。这种看法和态度,笔谓之;界内人士对新闻报道的自我摧残。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广告不可“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看报纸,不时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文章看起来很像新闻稿,可读着读着却变了味——原来是产品广告,推销产品的。诚然,包括报纸在内的媒体是离不开广告的,我也不反对报纸刊登广告,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一些报纸热衷于发一些既像新闻又像产品广告的文章,所为何来?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推介产品,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二是将产品广告揉在新闻里头,比较容易让人信服,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三是有人还在搞有偿新闻。借助媒体推销产品,开辟市场,作为一种商业促销手…  相似文献   

13.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14.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报纸在刊登某某逝世、向某某遗体告别的消息时,往往配有介绍辞世者生平的文章。我把这类文章暂且称为“悼念新闻”,并姑妄言之。由于辞世者的身份、地位、贡献不一样,悼念新闻的份量、长短也各别。有的悼念新闻读来感人,受益匪浅。但是,就大多数悼念新闻来说,—般是按年代顺序叙事、平铺直叙,写法呆板、新意少。再就是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微妙的镜头:某报社五层大楼屹立街头,一层是一户挨一户的店铺,二层是酒吧、舞厅、卡拉OK、饭馆,大院是集贸市场,后院是停车场。人如潮涌,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嘈杂喧闹,歌声笑语、鞭炮声不绝于耳。编辑、记者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扼腕叹息,有的嬉笑怒骂,有的悠哉游哉……有好事者向该报一记者打听何以如此?记者双手一摊:“搞创收嘛,不抓钱日子如何过?”“创收”,成了当今一些报社的热门。该不该创收?如何创收?众说纷纭,赞成的说:“报纸不创收,都喝西北风!”反对者说:“这乃新闻界的危险,老记老编的腐蚀剂。”不论怎么说报社的创收“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经是离不开的了。从现状看,创收经营得路子正、渠道通、管理好的健康者,取得了弥补事业经费不足、采编人员日子好过、报纸越办越好、订户直线上升的好效果。但是,不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把报纸办得丰富多采、生动活泼,不少报纸开办了周末版(有的叫星期刊、月末版等)。这些周末版大部分思想内容健康、符合报道宗旨,因而给读者一个愉快的“周末”。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一是形式上过多过滥,二是内容上粗制滥造。现在,报纸中的周末版有越来越热的势头。不仅机关报、专业报、行业报办周末版,一些文化类、生活类报纸也要办周末版;不仅对开大报要办,一些版  相似文献   

18.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亮出“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开报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新闻的世界展现出万木争荣的新生态。仅从新闻的分类看,在按传统习惯命名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的身旁,蓦地生长出一茬接一茬的“新品种”,着实是摇曳多姿,生机盎然。 雨后春笋般的“新品种”,鲜活灵动,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突出报道层面,有的着眼采编手段,有的强调新闻特质,有的追求内在韵味,构成了新闻多元繁复的万千气象。 “新品种”自然有种种不足,甚至命名缺乏科学性,你想说有的是故弄玄虚或牵强附会都不无道理。但“体无常规、言无常宗”,这种命名也具备“符号学”的意义,旨在标示一种新闻创新的指向,也方便读者选择和切入。  相似文献   

20.
1981年,美国有300家日报接受骆驼牌香烟公司建议,在每星期一的报纸上以“骆驼牌记分牌”广告形式,而不是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公布重要体育比赛成绩。对此,美国新闻评论家本·巴格迪坎在《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书中不胜感概地说:“美国报纸的一项重要新闻变成为广告户的道具,这还是第一次。”不幸得很,这类事,近几年竟也被“引进”到我们的传播媒介上了。有的电台在播出体育节目时,开场白就是:“本节目由英美烟草公司健牌独家特约播出。”这可说是把“骆驼牌记分牌”的做法几乎“不走样”地移植了过来。其它“学中有创”、“青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