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层修辞研究,是对传统语言学研究反思的结果,它打破了语言三要素的定式,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深层修辞研究的深化促使了艺术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研究出现了科学语言,即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研究。深层修辞和艺术语言研究,解决了对超越语法言语研究的缺位。人的自然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深层修辞、艺术语言研究与传统语言研究共同组成语言研究的自然化和生态化。这是哲学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9,(2):82-88
黎运汉教授从事语言学研究60年,在修辞学、语言风格学和语体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果。其语体学理论贡献主要有:从外部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语体的本质;主张语体学、语言风格学、修辞学分立为独立学科;提出了口语、书卷、电信三足鼎立的分类体系,并对口语体的下位分体进行了较具周延性的划分,将交融语体纳入了语体系统。其语体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在语体修辞、公共关系和商务语言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语言的艺术。所谓"题好一半文"。结合媒体新闻标题实例,运用语言学尤其是修辞学方面的知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特色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汉民族语言的特质,旨在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新闻标题的语言魅力,调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制作出赏心悦目的新闻标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享受,促进标题修辞艺术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李静 《现代语文》2009,(3):75-75
修辞学是一门集理论、应用、艺术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教人怎样说话,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修辞学者,乃研究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所谓修辞学,实即研究如何修饰文辞、使能充分地美妙地发挥作者情意的一种技术。”由此可见,修辞学是装饰语言、使其变美的学科,是介于语言学和美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审美性和趣味性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汉语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朗诵艺术视角对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做了剖析,提出构建语音修辞活动场和创造声音形象的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策略,试图在传统汉语语音修辞研究基础上,开拓有声语言语音修辞的审美与语用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6.
胡玲玲 《考试周刊》2008,(2):155-156
对比修辞学主要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修辞传统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应用语言学、修辞学、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及篇章语言学的影响,已经从单一的语言分析框架扩展到包括认知和社会语言环境分析框架在内的复合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修辞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认为,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移用到修辞学上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言语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与理论的新说,用之以阐明转义修辞现象的形成过程、形式建构、内在规律和使用效应,并对转义修辞现象在言语义向语言义即词义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作了专门论述。把本来就密不可分的语言和言语结合起来观察和研究,是既有益于语言学本体,也有益于修辞学的,可以同时促进语言学和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深层修辞和表层修辞理论是骆小所在他的专著《修辞探究》中首次提出来的。深层修辞理论的提出对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修辞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深层修辞辞面和辞里具有离异性,它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对客体描写的变异性,词语使用的动态性,它负载的信息是潜在信息和美学信息,具有空灵美、弹性美、神韵美。深层修辞属于艺术科学,它不属于纯语言学,而属于大语言学。  相似文献   

9.
曹强 《现代语文》2010,(6):18-20
修辞是人们使用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学研究既包括语言行为,也涉及非语言行为。本文从修辞学的内涵及性质、修辞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意义等三个层面讨论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学科体系。同时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体系的确立,可以使汉语修辞学研究摆脱在技巧之"术"和理论之"学"间摇摆的暧昧处境,有助于拓宽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领域,丰富现代汉语修辞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的修辞研究,多学科研究者加盟,突破语言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路径,走向了更广阔的研究地带。小同行修辞研究最大的亮点是运用全球视野,借助核心期刊平台,集中讨论修辞观、修辞学科理念、修辞学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大同行的修辞研究大多遵循传统研究路径,主要论述语法、语义的构成,增加修辞观察点,强调修辞效果。超同行修辞研究大多借助修辞理论研究本专业问题,修辞学视角,使得研究成果具有新意。跨学科视野下的修辞研究,更多表现为学术召唤意蕴,激发小同行自我突破,借鉴大同行、超同行成果为我所用,理想研究状态应该呈现"修辞学前沿,是其学科前沿;修辞学深度,是其学科深度"面貌。  相似文献   

11.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3.
从"术"到"学",加强修辞理论建设是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修辞学学术探索的自然选择。加强理论建设可以从深化修辞主体及语言本体的研究入手,同时应该注意修辞理论的科学性与简明性等问题。修辞现象与普通语言现象相比,它包含着人的更多智慧性的认知操作,修辞理论建设好了,修辞现象解释清楚了,常规的语言现象也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正是修辞学的语言学价值所在。另外,修辞学研究可以催生新的语言学理论,可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还可以为探索语言从用变到演变的规律,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的发展形势下汉语语言修辞的理论与学习方法.在修辞理论上,主要就是研究对象与研究的范围、修辞观方面的理论、修辞原则等理论;在修辞方法上,主要就是语言修辞与语法的结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以及传统的修辞手法与现代修辞手法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探究,为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曹石珠的形貌修辞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陈望道的形貌修辞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修辞学分支学科———形貌修辞学;二是理论上多有创新,超越并修正了前人的理论;三是对作家的形貌修辞作了广泛研究。曹石珠形貌修辞研究扩大了中国修辞学的范围,增加了中国修辞学的内涵,为人们的修辞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宗廷虎先生从事修辞学教学和研究近50年,在学术道路上长期潜心钻研、孜孜以求,取得学界公认的累累硕果。他的著作和文章内容涉及修辞学理论、修辞学研究方法、修辞学史、修辞现象研究、修辞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为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修辞理论的独特建树”、“修辞学史的巨大贡献”、“修辞实践的骄人成就州”三个方面对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研究作了一个轮廓性的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方特别是在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但因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过重 ,一直都沿袭着“只描写不阐释”的路径行进 ,许多修辞现象不能从学理上得以阐发 ,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自身的学术价值体系。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一书通过建立起一整套解释修辞学理论体系 ,改变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前此的基本局面 ,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转型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3):51-55,59
长期以来 ,汉语修辞学体系基本上是语言要素修辞一统天下。实际上非语言要素不仅可以构成一般性修辞 ,而且可以构成修辞格。非语言要素修辞理应成为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汉语修辞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语言要素修辞和非语言要素修辞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0.
艺术语言学是由骆小所教授建立的一门语言学新兴学科。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以骆小所教授199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语言学》为标志。21世纪伊始,骆小所教授以他的新《艺术语言再探索》深化了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本书从理论上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艺术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恢宏,视野开阔,具有前沿性和深刻的思辨性,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