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点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将主客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1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对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论证,宜作如下两点补充。一对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命题.目前一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都属科学的论证。但要更全面地论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的异同是: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人们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了高一级程度,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寻求和发现新的真理。这就是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人们要在实践在认识的道路去认识客观世界,是因为人的认识源泉是实践,离开了实践,人们就不能对客观世界有任何认识。人要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  相似文献   

6.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基本规律具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回到实践;二是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统性认识,再由统性认识回到实践。写成公式是: 认识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逻辑证明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作为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实践应当被理解为整个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总体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坚持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它揭示了人的实践能动性对于认识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观点,就是关于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发生、发展,和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展示和表现。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多年来哲学界是做了充分研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保密认识和保密实践是保密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从根本上说,保密实践决定着保密认识,是保密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保密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反过来,保密认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保密实践,对保密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组织动员、行为规范和方法指导等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直认为,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其真正动力到底来自何处,本文试从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探寻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的实际内涵,认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才是推动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教育的问题不能单纯在认识领域解决,必须要在实践领域探索。西方当代实践哲学将视域从认识领域转向实践领域,从研究认识的可能性和条件转向关注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我们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根源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实践理念中包含着对实践客体的认识、实践主体的认识、实践条件的认识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伟大的实践理念。其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实践客体,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是实践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是对马克思“实践理念”思想的全面理解和付诸实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统一。  相似文献   

13.
胡心智 《华章》2007,(8):33
信息技术造就了虚拟实践,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和创造性.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扩大了认识对象,使机器成为认识主体的有机部分,虚拟实践使认识主体和客体处在相互的转化过程中,人与机器思维遵循着相异的规则.  相似文献   

14.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贯穿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个领域,它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人类才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运动过程。 同学们在把握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时,容易产生如下几个误区。误区之一: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前提或基础,离开实践,就无从认识。但是,实践不会“自发”地形成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来自自觉的实践。要使不自觉或不很自觉的实践,转化为自觉或比较自觉的实践,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对事物形成规律性认识,才能实现这种转化。进行这种分析、概括,就是总结。可见总结是认识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从认识的感性阶段到理性阶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1)识记:①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2)理解:①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②对待学习知识的正确态度。(3)运用:运用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1.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作为自己活动的主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基本活动而和客体建立了两种基本的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被实践的关系。认识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对它进行研究呢?哲学发展至今,出现了三种形态的认识论——认识逻辑学、认识心理学和认识社会学,它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 2.在认识逻辑学中,认识现象被看成是思维现象,认识活动被看成是思维活动,认识能力被等同  相似文献   

18.
控制论与实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深刻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用控制论的某些原理,对《实践论》作一些初步探讨。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毛泽东同志是这样概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著《实践论》的核心内容。重新学习《实践论》,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于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脱离实践  相似文献   

20.
对学前教育本质进行研究是为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是改变现实的是什么本质的实践和创造未来是什么本质的实践的基础。有了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行教育实践和没有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行教育实践是很不一样的,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本质认识进行教育实践和没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本质认识进行教育实践更是有根本区别的。以郝文武先生的教育本质观为理论基础,以学前教育事实存在为现实依据,抽象并设想学前教育本质观,研究发现现当代学前教育是不完备性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