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技校物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围绕机械运动的概念,作假设选取参照系,建立物理模型———质点,区分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矢量和标量等概念。学生分析通过对初中《自然》的学习,学生建立了运动、路程、时间等概念,但质点、时刻、位移、矢量等概念还未学过,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物理积极性不高,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目标(一)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取参照系。(二)建立质点的概念,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并知道…  相似文献   

2.
高中一年级第二章物体的运动一、教学内容的变动: 修订后本章有十节,跟原教材“直线运动”一章比较,除将竖直上抛运动、运动的合成两节后移到选修课外,绝大部分内容未做变动(即原教材的第一至第八节是必修课教材的第二至第九节),仅在课文的个别叙述上和少量的练习题上做了点调整或改写。必修教材增加了第一节和第十节两节,第一节机械运动,包括有原教材直线运动一章的章首序言,并补充介绍了平动和转动,第十节曲线运动,包括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  相似文献   

3.
陶兆宝 《教学月刊》2016,(Z1):65-67
人教社物理必修1教材第一章第3节是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研究,是高中学生第一次将微元和极限思想结合起来,对较为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匀变速运动规律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表达式.教材首先通过"探究小车的运动  相似文献   

4.
我感到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上册第二章第十节“运动的合成”中没有提及合运动、分运动的参照物。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该节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明确提出速度合成定理。具体讲述以下几个问题。一、运动是绝对的,但描述运动是相对的。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必须在明确了参照物之后才有意义。一个质点的运动,选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描述就会不同。如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自由下落的物体,以车厢为参照物,物体做直线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物体做抛物线运动。小船渡河的运动,以岸为参照物,小船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内位移是  相似文献   

5.
1教材分析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实质上是寻找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位移、速度、时间、加速度等)之间的关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学生能从图像和公式两个角度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沪科版教材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即先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再推广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张晨华 《物理教师》2009,30(5):12-12,15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部分首先涉及质点、位移的概念.现行物理教材对质点和位移概念的引入是比较“直截了当”或创设的物理情景并非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笔者通过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物理情景,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展开质点和位移概念的教学,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7.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新增的一节内容,也是新教材鲜明特点的一节内容。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到,教材中有这样一段介绍:教材讲到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不过,速度怎样变化才算是“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可与t成正比,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可与z成正比(这里的z表示位移)。课本第49面讲到:“后来发现,如果可与x成正比,将会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伽利略是怎样推导的?其结果又是什么呢?教材并没有直接说明。这引起了我们热烈的讨论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对人教版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利用Excel软件处理纸带数据,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和速度位移关系,拓宽小车运动实验的教学功能,深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1.直线运动的追及与相遇 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一个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它往往是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可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编教材中“本章小结”教学一例河南省郑州师范学校(45O052)李灵芝九四年秋试行的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化学》(第一册),与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相比,从指导思想到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发展,课程要变革”的改革思想.将每...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中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一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教科书直接给出图像面积与位移的关系,理论推导放在“拓展学习”栏目,从知识角度降低了学习者的难度,但也缺失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机会,引入理论结合实验的推导方法,一方面降低学习者的难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目标”教学向“素养目标”教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陈敬华 《中学理科》2005,(10):31-3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运动合成与分解》中,教材首先安排一个演示实验(见教材第83页),然后由实验引出合运动,合位移、合速度,分运动、分位移、分速度概念来展开.在教学该内容时,做好该演示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扩展,给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蜡管模型,无论对该节内容的教学还是后续内容的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教材上所说的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仅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才是成立的.对于曲线运动和有方向改变的直线运动,这一结论并不成立.因为速度的定义式是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而速率的定义式是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这时速度的大小才是速率.  相似文献   

14.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2章第5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生既了解了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原理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学生实验四:“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要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如下:设物体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  相似文献   

16.
一、新教材中有不少定义比老教材准确 只有定义准确,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新教材中有少定义是在分析研究老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 1、新教材第一册14页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下定义是:“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定义强调了“快慢不变”、“路线是直线”,准确、简明。而老教材给匀速直线运动所下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新教材以“快慢不变”四个字就代替了老教材的烦琐叙述。 2.新教材第一册81页为密度所下定义是:“某  相似文献   

17.
笔者听了几节展示课——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和时间关系”,感触颇多,现将其中的两个典型课例再现如下,并谈谈笔者的思考与感悟。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及类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然后在高考中以及平时模拟考试中对运动的考查已经全新的突破,出现了较复杂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何从容应对,我们需要进行归纳与分析,期望从中找出分析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林 《物理教师》2000,21(4):12-12
现行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光的本性”中的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较难教的一节内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1)本节内容基本上是叙述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史,没有练习量,课堂时间显得多了,出现“没事干”的现象.(2)有些教师不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认为各类考试根本不会考查这些内容,因此上课时照本宣科,上不出新意,从而心理上惧怕上这节课.(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不足,甚至把本节课当作是听历史故事,弄不清楚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对本节课的处理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二章“电动势”一节中,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难点,通过实验总结出全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与电路内、外电压间的关系是重点,因此实验成败是本节的关键.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实验不易圆满成功.一般学生学习本节后,对电动势的理解仍较粗浅.本人通过近几年的总结与比较,感到采用如下方法,教学效果较为明显.1按教材顺序,补充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实验 本书教材中引入电动势时的演示用电源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因此不易或不能激起学生探索本节内容的兴趣,为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1)选择瓜果电池,如用苹果、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