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1,(17):31-32
《鹅》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首古诗,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文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全诗两句共四行。第一句的第一行连用三个“鹅”字,点明该诗所咏的对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呼叫鹅,同时表现了鹅的叫声。因为鹅的叫声正是“鹅、鹅、鹅”,所以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知道是鹅在叫。这样写,既起到开头点题的作用,也使第二行的“曲项向天歌”的“歌”有了着落。接着,诗人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具体地描写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蓝天唱歌的可爱形象。“曲项向天歌”寥寥五字…  相似文献   

3.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8):113-113
驰名中外的庐山风光,不知倾倒了多少人游客。以庐山风光为题材的宋代名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为庐山风光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且成为小学语教科书千改不变、万革不移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6.
隐喻是诗歌较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是隐喻使用的典范。中国诗歌的翻译似乎总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该诗四篇英译文的对比,探究中国古诗英译时的隐喻再现,旨在提出翻译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常有老师反映:在教授诗歌时无从下手,没有办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觉得无非就是将诗歌的内容翻译给学生,把诗歌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或认识解释给学生。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讲好诗歌?很多一线老师心存疑惑。可喜的是本文作者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到了新课标对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而且通过拓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诗的氛围、美的境界、灵动的空间,学生那么自然地参与进去,如此融洽地将自主和互动连在一起,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样本。[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相似文献   

10.
作者主要阐述自己对苏轼《题西林壁》的解读过程.以及在教学中采用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对照”教学,提出应让课堂成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获得精神觉醒,在感受和表达中得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的过程,即“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学生成就了“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也引导着学生,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陈军 《高中生》2012,(6):12-12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 其中融进了诗人深情的整体造象, 机理情趣别有兴味, 辞微意丰内蕴丰瞻, 无论是劝谏之旨还是超脱之意或是顿悟之感, 都别有深意。  相似文献   

13.
14.
杨希水  冯怡 《云南教育》2005,(13):19-19
《回乡偶书》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所作,此时诗人已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时年86岁,距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年。诗人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现告老还乡,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全诗表达了他此时的伤老之情。  相似文献   

15.
曾岚 《云南教育》2008,(3):28-28
“九义”,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中描写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只见园门紧闭,空无一人,地上长满了青苔。也许主人怜爱这地毯一样的青苔,担心青苔留下来客的鞋印。  相似文献   

16.
一、依据年段目标 刘荔:在古诗备课中,我们要关注课标中关于古诗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学习古诗文的总体目标。而不同的年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有不同的年段目标。  相似文献   

17.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杰出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全诗通过对暮春景色以及儿童捕蝶嬉戏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春天景色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诗题中的“宿”,指过夜、夜里投宿的意思。“新市”,地名,在现在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店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这首诗有两句共四行。第一行“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即篱笆,用“落”比用“笆”显得更文雅,且合诗律的平仄。“疏疏”,稀疏,指篱笆枝条不紧密,写出了篱笆的自然形态,体现了田园风味。“径”,小路,“一径”,即一条…  相似文献   

18.
师: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有什么方法开凿隧道?(学生分成十个设计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批注,画草图。)评议全班学生自然转换为工程师这一角色,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师:哪组小工程师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设计图。其他同学在听完了小工程师的介绍后,你可以作为同行提出质疑,也可以来当小记者采访采访他。评议及时转换角色。(一学生自告奋勇代表小组当解说员谈设计。)工程师(甲):各位同行,各位记者,我代表“第七工程设计小组”来介绍我们组的设计图,欢迎…  相似文献   

19.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2,(28):35-36
《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这首诗,可以紧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线开展,了解长征过程中的重点事件,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抓一点,悟全篇这首律诗共四联,后三联是围绕第一联展开的。教学时,可把第一联作为切入点,对全诗作整体感悟。1.观影汇报,形象感知。由于全诗包含的历史事件较多,学生单从文字上很难进入诗描绘的意境,这就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因此…  相似文献   

20.
陈颖 《云南教育》2002,(25):35-35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于是产生疑问,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的情况,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安排以下环节导读课文。一、整体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扬了挑山工坚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