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对阿Q自我实现途径的分析 ,认为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揭示了阿Q“人”———“非人”的现实悲剧处境 ,并由此完成了对阿Q及“阿Q们”自我实现方式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阿Q二题     
小孩性格似的阿Q 有人说阿Q是雇工,破落的剥削者、农民、流氓无产者……。我说阿Q似小孩,徒有成人的外壳,具有小孩性格,不说他是哪一类人,这样是不是来得明快一点,也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阿Q口里经常是“妈妈的”,口气都是小孩口气,并不是“妈的”,成人的口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是不肯承认自己贫穷的,但是,“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也是出自他的口,他又承认自己没钱。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尔后又“也要投降革命党。”“不准我造反,只准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哪个文学形象的影响和地位能够超过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几十年来,我不知把先生的这篇小说翻了多少遍。阿Q的“精神胜利法”代表了中国人甚至也可说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8.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问: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几处并不是书名或篇章名而用了“~~~”号。请问,“~~~”在这些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答: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使用“~~~”的,有下列几处: ①“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②拍,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Q的解读,借以解读鲁迅先生写此篇小说的深意。Q与O的不同特点,是本文联想的一个独特视角,希望给大家解读鲁迅的文章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1981年12月初,陈涌同志在巴黎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报告会上宣读的《<阿Q正传>引起的争论》一文中,概括了有关阿Q的主要争论,其中一个,便是“如何评价阿Q对革命的态度问题”,并指出“这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着意见分歧的问题。”这种分歧,至今仍未统一,所以,我这里也想来谈点关于阿Q革命问题的意见。关于阿Q的革命问题,还在鲁迅在世的时候,郑振铎先生就曾提出过怀疑,他说:  相似文献   

12.
丹纳在《艺术哲学》里大致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反映的是事物凸出的方面。所谓“凸出的方面”就是该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个性。《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艺术作品里成功的一个,阿Q则是先生塑造的人物中成功的一个。阿Q身上凸出的方面就是他的“胜利”,在阿Q并不算长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4.
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阿Q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16.
一“未庄”———意义深远的命名关于“未庄”的命名,一般的理解是:从小说中的环境看,它是江南某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只有一条弯曲的水路通到县城,至于名字则因为平凡渺小而被忽略了,故以“未庄”代之,即没有名字的村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1934年,《中华日报》副刊之一《戏》创刊号上,由袁牧之改编的《阿Q正传》剧本开始连载,编辑部写信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信说:“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  相似文献   

17.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中语文五册课本首次将全文编入,并单列为一个教学单元。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时对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三大情节段落开端和发展:小说1-3章主要写阿Q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概括勾勒了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发展:小说4-6章写阿Q的“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和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显示出社会的矛盾。高潮和结局:小说7-9章写阿Q的革命,表现了他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揭示了时代…  相似文献   

19.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20.
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中有一种至今还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修辞现象。请看鲁迅先生的名篇《阿 Q 正传》中的一段对话:“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 Q 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 Q 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短篇小说选》第一册,7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