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朴民同志的力作《董仲舒与新儒学》,作为“大陆博士论文丛刊”之一,近日已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该书约20万字,主体内容共分七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系统地描述了董仲舒与汉代新儒学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理论体系、自身特征和历史命运等。同时对其历史价值、意义及其相关问题也都作了较为公允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例如:作者将“新儒学”理论体系的要点,分析为一大支柱、三重层次,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再如:作者通过对《春秋繁露》一书多元结构的分析,指出了董氏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  相似文献   

2.
正《汉书》载"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思想总纲,这里发表的西南大学周兵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邓红教授的论文都围绕"天人三策"而展开,或聚焦其深奥义理,阐发其内在价值,或经此而批判日本学界对董仲舒的否定论调,鞭辟入里,颇值一读。"天人三策"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可能也只限于"天子览其对而异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能直接源自"天人三策",至少也不会是董仲舒一个人的功劳。从高祖建汉、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一批又一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从郦食  相似文献   

3.
<正>台湾著名儒家学者董金裕教授是董子后裔,这些年来一直支持大陆的董学事业,多次莅临衡水参与董学活动,也是董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他比较《史》《汉》之“董传”异同,并分析原因。指出谈、迁父子两代皆曾担任太史令,有机会接触秘府档案,但司马迁受刑后改任中书令,则无法阅览公藏文书,故《史记》的撰作只能依赖前所掌握的文档和搜集的史料,再结合履历见闻、游历访察,对董仲舒所记也只是“学行之大略”;并且,《史记》依赖谈、迁两代之力独自完成,当时并未获得官府认可或协助,只属于“私修史书”。  相似文献   

4.
杜杰 《华章》2010,(31)
董仲舒对于先秦儒学的附会在其对于先秦阴阳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的糅合,其主旨是将阴阳五行的思想加入到对"天"的论述中,创造性地将政治力量的本源上归于天,并将这种神学化的天道儒学通过政治力量成为国家与人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正>王博副教授的大作《究天人与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学说新阐》一书即将面世,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前序。此书是他在当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加工而成,而他于2011-201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好是由我协助先师汤一介先生指导的。我虽然对董仲舒的思想没有专门研究,但由于曾经从事过汉代经学思想的研究,因而也曾涉猎过董仲舒的著作,并且对他极为敬重。现借此机会谈谈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及我们到底应该创建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等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近年来,学界一直在热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反映学界对二十世纪初期模仿西方哲学范式创建起来的中国哲学体系的失望。  相似文献   

7.
《衡水师专学报》2014,(5):128-128
《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办得非常好,适盛时,顺民意。从心眼里喜欢这个栏目,爱看、耐读,每期到手,即如饥似渴一口气通读一遍,认真研究,反复阅读,广泛宣传,已成习惯。我乃董仲舒故里,汉广川今枣强县董子文化的业余爱好者,从一九九六年发起组织了董仲舒研究院,二零一三年更名为枣强县董子文化研究会,纳入县委正式编制。“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办出了吾心中所想,想办办不到的事,心有灵犀一点通。办得特色鲜明,意义重大,名家佳作,编辑精细,影响深远,吸引力强。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93):120-121
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以道家的天道观和阴阳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托,充分吸收法家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就自己为一代儒学之宗。同时,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集权和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让儒学一跃而成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董伸舒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董仲舒继承了孔孟学说,并对本学派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对教育的诸多认识。 作为众多儒生的老师,董仲舒切身体会到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故提出“置明师”,并论述“为师之道”。 《对贤良策》应汉武帝招贤良问答而产生,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之一。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兴太学和选贤才三大文教改革政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序》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主要分为君主、人臣、普通百姓及少量妇女四类.其中,君主和人臣是最主要的两类人物,而且他们又各由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组成.绝大多数的“闪现型”人物和少量的“累积性”人物,共同构成了《新序》的人物画廊,传达了刘向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新序》中的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特别是有了虚构的成分。这说明,《新序》已经具备了小说的某些因素。而这些都与作者的叙事艺术紧密相联,分析作者在叙事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全面认识评价《新序》的文学特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为西汉儒学的代表性人物,被时人推尊为"群儒首",所谓"文王之文在仲尼,仲尼之文在仲舒"。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保留在《春秋繁露》一书之中。文章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春秋繁露》的真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其书非后人所依托,而当为董仲舒本人所著,是我们今天讨论董仲舒学说的最基本资料。《春秋繁露》一书的体例虽然杂芜,内容也不纯醇,但是依然有其内在逻辑可以寻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我校历史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导师张舜徽教授,于1992年11月27日在武昌逝世。张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本刊的巨大损失。几十年来,张教授一直十分关心本刊的发展。在1955年本刊创刊号上,他惠赐数万言的力作《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书籍及其读法》;在1992年本刊百期纪念中,他又著文勉励本刊“日进无疆,发出更大的光芒!”对他的逝世。本刊同仁深为悲痛。这里,我们特地发表张教授逝世前一星期写作的《新注新译资治通鉴序》,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景仰与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4.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刘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书的主持者,他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两部书,大多采自百家传记,其内容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互相出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二书乃向采传记为之,所叙之事一仍古书原文。”今本《新序》已经不全,但就仅存十卷来看,它保存了所据古书的原貌,文字内容可补充《国语》《战国策》及《史记》的不足,也可作为校勘这些古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是儒家政治思想与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近来颇受各界关注。古往今来,国家治理都是多元、多维的,德治、法治、文治、武治、政治、礼治等共同作用,交互融合。韩星、肖红旗先生两文通过还原历史背景、追寻论证轨迹,都再现了董仲舒在汉兴之初应对国家治理危机所做出的认真思考与有益探讨。董子整合先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秦汉间的大变局中与时俱进,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常道”,如崇尚道德、仁爱精神、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等等,同时也有所“损益”,实现了儒家文化与“汉承秦制”的整合。这为我们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且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和创新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斗争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儒学的第一次大变革。这就是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把先秦以来的儒家各派以及各家学说,在孔子的名义和《春秋》公羊学名义下统一起来,并用神学的观点给予阐释,从而加工成合于汉朝统治制度需要的新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根源于以儒学为主于的中国文化。“儒”之涵义,先儒曾有诠释,而经典式的诠解,当推西汉刘歆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会,于道最为高.”孔子是因学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经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仁者,人也mp,“人者,爱人峋@.对文是“人”,手段是“爱”,目的是“治”.从“仁”出发,通过忠想、正名、礼乐、教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