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实力,并建设后方新工业基地,沿海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在工人阶级、爱国资本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搬迁工作从1937年8月开始,到1940年基本结束。民族工业内迁对于充实战时经济力量,建立大后方新工业区的基础,改变中国工业布局,推动西南西北经济开发,促进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壮大后方的抗日民主力量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开发与衰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改变了在华中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的初衷,仓卒把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开发提上日程,并出面组织了沿海沿江官营和民营企业的内迁,加强了对大后方战时工业体制的组织与督导,实行了若干奖助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大后方工业直至1942年前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时间短促,能源、动力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民营工业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之国民党工业统制政策的摧残,终于由盛到衰。  相似文献   

3.
钟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107-111,128
通过对1927-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原因的考察,结果表明抗日战争前1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程度的继续发展,有时甚至有较快的或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自出现起便打上了不平衡的烙印。截止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内地各省的工业都还是微不足到的。西康、青海、宁夏三省还没有近代工厂、川、湘、桂、陕、甘、滇、黔七省的近代工业也只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2%,占全国资本总数的4.21%,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0.79%。当时除东北之外,全国约有9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这星星点点的微弱工业不仅在全国工业中无足轻重,就是对地方经济也极少影响。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的短短几年中,内地民族工业却有了明显的发展,新设立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多。从《经济导报》,第二卷,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东部,抗战之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较为发达。抗战军兴后,由于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重心的西移,国民政府、职教人士及教育、实业界均致力于发展大后方职业教育事业,遂使大后方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容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我国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原来教育比较落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战需要和大批沿海、内地学校西迁.西南大后方的职业教育得到全面发展,开创了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7.
一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工业设置大都分布在东南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如纺织业在沿海的工厂就占77%,面粉工业占62%,火柴工业占53%,国防工业的酸碱工业全部在沿海。国统区的内地各省原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仅工厂少,而且技术也很落后。抗战开始时,西康、青海、宁夏三省还没有近代工业,以川、湘、桂、陕、甘、滇、黔七省近代工厂也只占有“全国工厂总数的6.07%,占资本总额的4.04%和产业工人总数的7.34%。以具体工厂而言,“战前后方较具规模之民营厂家,在四川仅有电厂一,水泥厂一,面粉厂五,纸厂一,机器厂二,陕西有纱厂一,面粉厂二,贵州有纸厂一,江西有机器厂一。  相似文献   

8.
王荣林 《运城学院学报》2002,20(3):71-71,85
近代华侨投资对东南沿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东南沿海近代企业的发展,二是加速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三是促进了东南沿海交通运输的发展,四是推动了中国橡胶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参加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当时,地处大后方西南各地的基督宗教各教派信徒、教会学校的各民族师生,乃至部分外籍传教士,都积极参加了抗日2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为抗战做贡献,为中国基督教史写下了一段值得一书的章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农村文盲问题区域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农村文盲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它的存在具有区域性,总体上体现出由东南沿海、沿江至内地、边远地区文盲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为当今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从总的情况来讲,国民党政府基本上是抗战的。抗战,势必依赖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战时生产建设的一定发展,抗战财政的维持,海外华侨的捐款赠物和国际经济援助。下面分别作一简述。一、战时生产建设的一定发展1、工业方面。战前,中国工业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抗战初期,这些地区相继陷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些扶持后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战时纺织关系着军需民用,在整个战时工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紧张,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在优越自然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战时沿海纺织工业工业、人口西迁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等条件下,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纺织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1913年是皖北地区近代工业的起步时期。近代皖北地区工业起步是艰难的,而且多是轻工业,行业少,资本小,远不能和沿海沿江城市相比。1914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是皖北地区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皖北工业行业逐渐增多、资本逐步增大,但是发展速度依然缓慢。纵观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30多年间的皖北近代工业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速度的缓慢是由封建主义的阻碍、经营不善、兵灾、匪患、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知识界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掀起了关于文化问题的反思和讨论。知识界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创新的前奏(1922—1937):党对民族“自治”理论的认识及初步实践。建党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借鉴了俄国党的民族“自治”理论,提出了党的民族“自治”理论;长征中把民族“自治”理论付诸实践,创新了县、乡两级自治政权;(2)创新的进程(1937—1949.1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抗日战争期间党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解放战争期间创新了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创新的标志(1949.10—1956):建国初期党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全面创新并付诸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1937年7月7日中国血性男儿在芦沟桥奋起抗击日寇,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倡导并形成广泛的抗日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伟大抗日战争的洗礼,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举,重温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让我们的人民.尤其让广大青少年永远记住“8·15’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记住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残暴肆虐的历史教J!D:“国弱常受欺凌…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源委员会是原国民政府属下一个专门负责重工业建设的机构。它所兴办的工矿企业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它发动并资助上海主要民族工业内迁武汉,又辗转迁往川滇各省,形成后方军需、民用生产基地,同时,在川滇各省建立国营重工业基地,开发后方自然资源,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近代经济客观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因此,西北近代金融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银行为核心、以地方银行为基础、以商业银行和钱庄为辅翼的遍布西北各省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