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贫困二百万古老的黄河翻卷着漩涡,簇拥着浪花,汹涌澎湃,涛声雄浑,如滚滚沉雷,似一条金钱,扯拽着天际间一片茫茫黄色。恢宏壮阔的黄土高原苍苍茫茫,一辆墨绿色的北京吉普车被高原挤压得象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这黄土海洋中飘荡着、沉浮着,时隐时现、忽高忽低。“扁舟”飘L直君梁,一行的鲜亮标语醒目地闯入眼帘:“实干若干排命干,敢叫日月换新天!”车上一直沉默不语的老人缓缓地挥挥手,让司机把车停靠在路边。他走下车,向着地边一群农民走去,和他们攀谈起来。这里是宜君县哭泉公社淌泥河大队坡底生产队的“胜天洞”。1973年…  相似文献   

2.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今年元月10日,是著名记者冯森龄六周年忌日。冯老一生纵笔大江南北,写下了无数华章,深受读者赞誉。特别是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的十多年,是他记者生涯中最辉煌的日子。他写下的多篇著名内参,引起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反响。冯森龄诞生在渭水之滨,他是陕西人的骄傲。记者贾炳申的纪实文学《追求真理的战士》(载于《延安文学》1997年2、3期),记述了冯老辉煌的一生,笔法细腻,感人至深。本刊予以转载,同时刊登胡绩伟同志的怀念文章,希望读者特别是新闻工作者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小冯”叫到…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4)
记者见证了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记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兆麟卜元题记“人在景中不知景.记者见证了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有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记者无限记录自己的历史。”(香港记者张圭阳语)这是一个性格内向的“老学究”式的文化人,古板而缺乏幽...  相似文献   

5.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6.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7.
一支饱 蘸激情、挥写 历史风云的 笔,从此永远 停住;一颗爱 党爱国爱民 的赤子心,仿 佛仍在燃烧 ——各界人 —各界人 士今天上午 挥泪送别中 国共产党的 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 6月15日走完65年人生旅程的郭超人,直至逝世的前两天,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为他毕生奋斗的“建设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8.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9.
要为人民多“吐丝”──访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张遂旺本栏责任编辑万木著名记者穆青,从事新闻事业半个世纪,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篇篇杰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初见姜敏,正是春天。短短的头发在她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言语中飘动,那张“忧思型”的瘦小脸庞也渐渐红泛起来。听人说,身高1.65米的她体重才45公斤多一点,可平均每年采写的科技稿件竟达100多篇。轰动全国的《“星期日工程师”之死引起的风波》;令人叫绝的《三个神奇的“中国人”》;贴近生活的《科学技术与你、我、他》……这一篇篇为“第一生产力”摇旗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举世瞩目的哥伦比亚扫毒运动取得了辉煌成果,贩毒集团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哥伦比亚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在扫毒中献出了生命,哥著名记者、《旁观者报》前社长吉列尔莫·卡诺·伊萨萨就是其中的一个。报社门口的枪声1986年12月17日晚7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进入了一天中的第二个喧闹高峰,交通不畅,汽车喇叭声震耳欲聋。7时15分,《旁观者报》老社长吉列尔莫·卡诺审完第二天见报的重要稿件,离开报社,驾车回家。报社在波哥大东区,卡诺的住所在波哥大北区。他的红色汽车刚开出报社大门20米远就被红灯阻住了。此时,从后面的汽车长龙中闪出一辆两轮摩托车赶了上来,就在与卡诺的汽车平行的一刹那间,枪声响了,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一名歹徒端着微型冲锋枪朝卡诺猛烈扫射,卡诺的颈、  相似文献   

13.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4.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15.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6.
10月16日下午5时半,巴西驻华大使在大使馆内举行为新华社前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王志根的授勋仪式。当罗贝托·阿布德努尔大使代表巴西政府,把一枚骑士级白地蓝花的“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佩在王志根胸前时,两架摄像灯同时亮起,两部摄像机同时忙碌起来,好几架照相机拍照的声音响个不停,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巴西人认为“南十字星座”是天空中最吉祥的位置,是巴西地理位置对应的空间。这次授给王志根的骑士级“南十字星座国家勋章”,一般是授给值得巴西表示敬意的外国人的。巴西驻华使馆政务参赞说,  相似文献   

17.
闫吾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记者。他为宣传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为发展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他是全国参加战斗最多,写下战地情景、战斗通讯最丰富的军事记者,也是在前线指挥战役报道最多的军事报道的组织者、指挥者。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过  相似文献   

18.
老记者冯森龄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在他的身后,黑油油的土地拱起无数条田垅,从中,人们收割了稻子、苞米、高梁,拾掇了珍珠、玛瑙、钻石,获取了忠言、快语、激情……在夕阳那无限光灿的霞帔里,他的身影,是那样高大、那样浑厚、那样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他倔强地凝视着碧蓝碧蓝的天空不管有没有闲踱的白云,不管有没有灵巧的游丝,不管有没有轻风和彩虹,他总象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张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漆黑的夜幕中,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前方,一个个壮实的肩膀扛起铁轨,长长的铁路在民兵的手抬肩扛下离地而翻,这就是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摄影家称这张照片是"文献性"作品,军事学者把它看作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实践的"化石".它至今仍被高悬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几十年来一再被媒体报道,还被载入各种全国大型影集或出国的影展中,传遍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