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文章抓住"背影"命题立题,表达了亲子之爱这一主题。赏析这篇名作应抓住其中描绘的四次"背影",仔细品味,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策论文,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中的<民之父母>是一篇孔子论学的记录,简文完整流畅,孔子以礼乐之原为核心,向他的弟子描述了名为"五至"的思想,这是孔子"修身正己"理论的一个完整的表述.对<民之父母>篇的解读印证了儒家的"君子"学说.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走进世界名胜古迹"为主题编排的,分别为《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细读这三篇文本,发现它们都运用了"数字"这种表达方法,且在文本表述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状物类说明性散文常用的表达方法,也是这组文本所特有的"个性语言"。"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笔者尝试把这三篇课文中带有数字的语言进行"教学内容重组",让学生在这  相似文献   

8.
黄河一掬     
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大师余光中的一篇名作。作者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踏足远涉,寻觅中华民族的"根"。全文无不表达了他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单元描述】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单元学习又开始啦!这一个单元主题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乐趣",共有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两篇略读课文:《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山间  相似文献   

11.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字史上留下了两个名篇,一篇是初中语文书上所选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一反人们离别时哭哭啼啼的俗套,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此成了人们歌颂友谊的主旋律.另一篇便是<滕王阁序>,其中也有一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对写景的佳句真是美妙之极,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2.
设计说明: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定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根据其表述,其中的"样本"这一类的选文可作为学生学习揣摩和发现方法的凭借。学生与这样特定文本进行交往,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语文实践,有助于形成读写的方法与能力。在《蒙娜丽莎之约》这篇课文中,作者王克难先生首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从参观人数之多、队伍之长、机会之难得、场面之盛大、心情之急切等几个方面描写这幅画的魅力之大;接着又用细腻的笔  相似文献   

13.
竹简《五行》篇第二章云:"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而依据帛书《五行》,此句以下还应校补以"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一句,与开头的结构完全相同。这提示我们关注《五行》篇"圣—天道—德之行"与"智—人道—行"线索背后更具根源意义的心灵环节——"忧"。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大希庇亚篇》历来被看做"美学"的开山之作,通过这篇对话,柏拉图探讨了经典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和本质的问题:什么是美。并将该问题和什么是美的这个问题区分,为后世的美学家和哲学家提供一条思考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田标 《现代语文》2007,(8):123-124
"史官"之名,自司马迁、班固开始使用,经刘知几对其从理论上进行规范,而后历代相沿.《周礼》中序官篇、宰夫篇、小史篇中"史"引郑司农注,皆谓史官掌书起草,修史记事,这代表了秦后至今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辞"和"用",所选辞赋皆存"韵格"。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量选录辞赋,体现了古文家的辞用意识,使"古文"发展为"古文辞",以选本方式实践了融通文体、超越义法、重视境界等"古文辞"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标题自然也有题眼,《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题眼就是"壮"。李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紧紧扣住"壮"字进行导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8,(5):29-32
《司马法》的《严位篇》中有两句话素来难解,"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皆息。""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诠释这两句话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司马法》"以仁为本"的精神,区分"禁"和"戒",同时把"人"诠释为"仁"。这样这两句话就有了非常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20.
三、启示 尽管美国SAT作文考试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和科学性,但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猛烈抨击.而与此"猛烈抨击"不同的是,我国却屡屡出现"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猛烈呼声".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考神圣化、盲目化现象严重,为改变之,所以要只考一篇作文;二是作文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因而只考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