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繁星丽天的黄金时代,而李白与杜甫则是这浩翰星空中最明亮的双子星座;可杜甫若无华州之贬,恐怕只有太白金星在独放异彩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贬官华州,至乾元二年(759)立秋后弃官旅居秦州,历时一年多。此期间,他于乾元元年底曾回洛阳、偃师省亲,“初春归陆浑庄,二月至洛阳,不久回华州。”实际在华州任上的时间是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诗圣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漫游,天宝五年(746年)到长安,困顿十年,获得右卫军率府冑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发生后,在流亡中被判军所俘,脱险后任肃宗朝左拾遗,又因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同一事件中,他的朋友大云经寺僧人赞公也被放逐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杜甫回到华州后,关中地区发生了饥馑,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立秋以后,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居秦州。杜甫客居秦州的原因首先是他对自己政治前途的绝望。他二十四岁参加贡举,希望有所作为,但现实使他认识到仕途艰险,从心底里就想找一个避静的地方居住下来。正好,当时的秦州地处关塞,又有他的  相似文献   

3.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5.
期行青泥土,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工。不畏道途远,乃将烟没同。白马为铁拥,小儿成老翁。哀猿进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这首诗,大约是在唐肃宗乾元H年(759年)十月,杜甫从秦州到同谷跋涉最后一座大山后所写,此座大山正是“泥功山”。唐肃宗乾元Th年(759年)七月,关内大饥,战乱不已,人民痛苦不堪,杜甫对政治已表示失意,而司功参军的微职又无所作为,为了生计,诗人便应当时正在秦州郊辅西技村自建窑洞居住的友人、原京师大云寺主僧人赞上人的相邀,由华州弃官,携家西行,投奔秦州的。诗人的《…  相似文献   

6.
新安吏《集注》引师曰:“从《新安吏》以下至《无家别》,乃乾元元年所作。肃宗于至德二载改元乾元时,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相州,大败而还。”《草堂诗笺》引师古云:“乾元元年时,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相州,大败而还,朝廷调诸郡兵益急,虽次丁尽行。秦之谪戍,无以加此。”按:子美于乾元元年六月,贬掾华州,冬还洛阳。乾元二年三月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后,因关中饥荒,杜甫曾避居秦州(今天水市),后南下入蜀,在陇右旅居约半年。其间曾留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此诗究竟作于是年何月,历来说法不一。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认为:“始是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近人冯至在其所著《杜甫传》中也主此说。如按此说,此诗当作于是年十月。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认为,当是杜甫客居秦州,“将赴同谷”而作。如按此说,则此诗作于是年九月。 按吴十侍御名郁,时已贬官至长沙,杜甫所看望的是他在家乡两当县嘉陵江边上曾居住过的宅第,当时吴郁不在两当。两当位于今甘肃陇南地区东北,北接秦州,西邻徽州(今徽县地)。其东有嘉陵江自东北流经县境,其东为汉中府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地)。 从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看,杜甫决不会从秦州专程去看望吴郁的空宅的。因为秦州至两当往返旅程有二百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8.
“三阁诗”指杜甫从甘肃同谷到四川成都途中所写的《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三首诗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10月,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同谷(今甘肃成县),于此居数日,同年12月1日,又从同谷出发,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即栈道)、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而到成都。杜甫走的  相似文献   

9.
杜甫与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左右在汶上相识时,杜甫约二十九岁,在思想上、创作上都还不大成熟。而高适年近四十,作为诗坛名家,边塞诗的创作已臻于顶峰。由于两人脾性相投,而成了忘年交挚友,至死不渝。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以后又任淮南、四川节度使,散骑常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五月,高适入川任彭州刺史。次年秋天,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由华州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于年底也辗转来到成都。高适在杜甫到成都后不久便写了《赠杜二拾遗》的诗,除对杜甫的生活表示关心,并以“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及  相似文献   

10.
夕烽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集注》引赵曰:“言安史之兵,犹出没陇上矣。”上若亦谓:“公在秦州,安史之兵,犹出入秦陇间,‘过陇’句谓过陇而往,烟堆隔远,举火为难也。”按:傅卿、长孺、沧柱、二田、西河等俱以本《诗》为子美在秦州所作,且列于《除架》、《废畦》之后,则已届秋末冬初。是时,史思明与李光弼鏖战于河阳,不惟安史蟠踞之域,远离秦陇,其力较衰,更不能西进矣。且《诗》明言传光塞上,然后照秦。此子美因见秦州西方夕烽而发,与安史之兵无涉也。试检史料,自至德二载秋冬,唐复两京之后,复有安史之兵,逾河而西者乎?当  相似文献   

11.
王绩三仕三隐补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初唐诗人王绩的思想和创作倾向联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贯穿其一生的三仕三隐问题。对此,学术界虽已多所发明,但仍有令人致疑之处。澄清这一关键问题,将有助于王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笔者愿竭愚虑,略作补辨,与方家共求其真。 一 王绩应孝悌廉洁举登第之时间,吕才《东皋子集序》定为“大业末”,两《唐书》本传皆记于“大业中”。诸家所记,均失确指。傅璇琮据《隋书·炀帝纪》,大业十年五月始置孝悌廉洁举,订其应制及第在是年。韩理洲据王度《古镜记》“大业十年,度弟勣(绩)自六合丞弃官归”,认为王绩大业十年(六一四)已弃官,“如果王绩登第也在,大业十年’,一年之内,闪电式地经历这么多曲折,似乎不合情理”。故仍依两《唐书》断其及第时间在大业中(六一一年左右)。笔者认为,在没有可靠史料做依据的情况下,仅凭主观感觉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五首》,是中国五七言诗田园诗的开山与典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彭泽县(今江西彭泽西南)令最终归田,时年四十一岁.义熙二年(406)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家,在浔阳(今江西九江)柴桑.  相似文献   

13.
近日校点《东都事略》列传数卷,以《宋史》两两比勘,乖谬互见。兹取传主五人生卒年略加考辨,一陈管见,以就正于前辈学者。一、邓洵武洵武字子常,成都双流人,神宗朝御史中丞邓绾之子,洵仁弟。《宋史》卷三二九,《东都事略》卷九八本传皆云:举进士,为汝阳簿,徽宗朝官至知枢密院事。此后二书记载略有不同,《宋史》本传云:“迁特进,拜少保,封莘国公。”未云何年。《东都事略》本传则谓其  相似文献   

14.
近人罗庸先生始著《陈子昂年谱》补阙续断,多所发明,论据确凿考订精严。然智者千虑,仍有所失。某些地方,似可商榷。如:该谱订子昂“天授二年(691)春以继母优,解官返里”时,作《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如果真是如此,子昂返里的行经路线当是,由东都洛阳,经长安至散关,南穿蜀道抵达故乡射洪。但是在后面“长寿二年(693)”条的行文中又据《忠州江亭喜遇吴参  相似文献   

15.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按年龄来推,此时作者已41岁,属不惑之年。在那个壮志难酬、社会动乱、官场腐败的年代,他认清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进而重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于是,他弃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在此时间里,他所作的诗文多以农村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来抒发作者的丰富情感。其中,《归园田居》(其三)就是代表。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唐肃宗乾元二载(公元759年)仲秋,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西行,居秦州(今天水市)不满四个月,初冬十月又启程赴同谷(今甘肃成县)。自秦州赴同谷及自同谷启程入川,历时两月,其间行吟赋诗十五首,皆以所经地名为题。弄清每一地名之确切位置于考察诗人行踪及领会诗中情意至为重要。为此,笔者对旧注的阙谬之处予以补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七五九年,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两京,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之一。《秦州杂诗》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泰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宋代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刘克庄赞:秦州的“山川城郭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这些评价着重于再现的一维。其实,诗言志,其特性是表现。杜甫的《秦州杂诗》亦不例外。如果从这一维着眼,就会看到“杂诗”二十首,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华州饥荒弃官入蜀,几经颠沛.年底到达成都。上元元年(760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离乱之后,在这大后方终于有个落脚之  相似文献   

20.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