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漪然 《父母必读》2010,(5):154-156
“妈妈。再给我讲一遍吧。”“哎呀,这个故事都讲了八百遍了!”当这样的对话第N次出现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一个故事都讲得熟能成诵了,孩子还是不厌其烦地让你再讲一次。通常你会怎么做呢?是硬着头皮将“嚼之无味”的故事再读一遍;还是想出了别的什么办法,既可以满足孩子再听一遍的要求,又可以让自己讲得更加投入?  相似文献   

2.
周治 《教育文汇》2014,(20):32-32
不久前,我应邀到外地上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进入探究环节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插曲:一位男生用当地方言回答问题,我一句没听瞳,引来哄堂大笑。我很陕调整好睛绪,面带笑容提醒他:“今天听课的有很多外地老师,他们可能还没听明白,请你用普通话再说一遍好吗?”这位同学笑了笑,缄口不语。此时,全场师生的眼光一下子落在我身上。课怎么进行下去呢?我急中生智,用桐城话说了一个问题请他回答。他也听不懂我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想不能再为难他了,便请他坐下。接下来,我没有急于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而是顺水推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没听懂,我用桐城方言提问,他也没听懂,可见区域方言会给我们交流带来障碍。  相似文献   

3.
丝乔 《家长》2012,(4):28-29
我说女儿下午怎么对我耍起"手段"来了,原来都是照猫画虎,从画上面学来的。 周六下午,我给女儿辅导数学。有一道应用题,女儿写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差很大,我知道她没有完全理解题意,就耐心地给她讲了一遍。我问女儿听明白没有。她抬起头望着我,目光中有些迷茫,我知道她还是没有明白。我又给她讲了一遍,这回女儿表示听明白了,随后她说口渴,就去喝水了。 趁着女儿喝水的工夫,我把那道应用题换了几个数,再让女儿做。谁知,女儿还是做错了。我见状,生气地对女儿说:“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一遍不行,我给你讲两遍,你说听懂了,可还没过两分钟,我换了几个数,你就不会了。”  相似文献   

4.
曾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间,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甚是烦恼。 师父把弟子带到一片空旷地带,问:“你抬头看看,看到了什么?”“天空。”弟子答。“天空够大的吧,”师父说,“但我用一只手掌就能遮住整个天空。”弟子无法相信,一只手掌怎能遮住整个天空呢?  相似文献   

6.
班上开故事会,一个同学讲三国故事《蒋干偷书》。可讲了一遍后,同学们还要他再讲一遍。“蒋干偷的什么书呀?”“他为什么要偷书?”如此等等.好像大家没有听懂故事。其实,这位同学如果把《蒋于偷书》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的话。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讲故事这样,写叙事文亦如此.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好人坏人 上小学的儿子合上书本.向爸爸提出一个问题:“爸爸,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呢?” 爸爸想了一下,说:“我先给你讲几个故事,讲完后再回答你的问题,好吗?”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用重复讲解的办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向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意图,重复讲解时还往往加上一句:“我再讲一遍”;“我再强调一下”;“我再一次提醒大家”之类的话。这佯做,主观意图是好的,无可非议;但从客观上看,往往收不到顶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这两句成语得到启发。“充耳不闻”、“熟视无睹”的本义,是指主观上存心不听别人的话,对眼前所见到的事漫不经心。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根据辩证法“过犹不及”的道理,倒也是讲得通的。听多了并不一定记得牢,看多了也并不一定印象深。原因何在?因为简单的重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听懂了的学生认为你多余,未完全听懂或完全未听懂的学生也认为已经听过,甚至自以为听懂了,因而都不注意你讲的第二遍、第三遍。俗话说,“话说三遍无人听”嘛!  相似文献   

9.
袁朝莲 《母婴世界》2011,(9):138-139
今天.宝宝一见我就兴奋地说:“妈妈.我在幼儿园讲故事了!老师和小朋友都夸我讲得好!”我问:“你讲的什么故事啊?”宝宝答:”小老鼠搬家.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第一次在幼儿园编故事,还大胆地讲出来,真是件让人惊喜的事。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再讲一遍好么?”  相似文献   

10.
一天,某青年教师一边拿着作文本,一边惋惜地说:“秦老师,你看,学生的作文写得多好呀,可惜就是分不清‘的’、‘地’、‘得’,唉!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可就是没有什么效果!你说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1.
甜品小段     
聪明的学生物理课上,老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我朝鱼塘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5元!”退学教师:“你刚上半年高中,为什么就要退学呢?”学生:“因为考虑到我现在的学历,已经超过了华罗庚先生,用不着再上学了。”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相似文献   

12.
我班幼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讲话都用方言土语。我规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普通话交谈,可这样的规定收效并不大,孩子们还照常说方言土语。我想了个办法,告诉孩子们:"老师的耳朵非常怪,只要小朋友讲普通话,老师的耳朵就特别灵;如果小朋友讲方言土语,老师的耳朵就什么出听不见了。"我刚说完后,苗苗小朋友就用方言大声问我:"老师,你耳朵怎么了?"我故意歪着头,装作听不懂的样子:"苗苗,你说什么,我没听懂,你再说一遍。"苗苗又用方言土语说了一遍,我还是装作听不懂。忽然她想起我刚才说的话,连忙用普通话问我:"…  相似文献   

13.
班上开故事会,一个同学讲三国故事《蒋干盗书》。可讲了一遍后,同学们还要他再讲一遍。“蒋干偷的是什么书呀?”“他为什么要偷书?”如此等等,好像大家没有听懂故事。其实,这位同学如果把《蒋干盗书》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的话,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讲故事如此,写记叙文亦如此,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龟的逻辑     
佚名 《内蒙古教育》2007,(8X):64-64
庄子拿着竹竿在濮水边上钓鱼。 楚王派出两位大夫带着诏书:“我特此任命你为国相。” 庄子拿着钓竿,依然望着濮水说:“我听说有个神龟,死了已经3000年了,被楚王尊为圣物,用丝巾包起来,再装进一个珍贵的神龛里,放在庙堂之上。你怎么想?是放弃生命留下一副神圣的骨架3000年来在敬香的烟雾中作为膜拜的对象好呢,还是像一只平常的龟那样,拖着尾巴活在泥土里?”  相似文献   

15.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0):39-40
微格情境纪老师讲完了三位数乘法,出了5道题让同学们计算。纪老师巡视后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笔,说了两三遍,金龙还是不停笔。纪老师有些生气地叫起他:“金龙,你站起来!老师说了两三遍‘停笔’,你为什么不停笔?”金龙站起来,小声说:“我……我想把这道题算完。”纪老师:“你算出来了吗?”金龙:“没有。”纪老师:“为什么没有?你现在在算哪道题?”金龙:“我……我在算2113×123等于多少。”纪老师:“今天我们讲的是三位数乘法,你为什么要计算三位数乘四位数?”金龙瞅了一眼同桌高红,低声说:“我……我看见高红…  相似文献   

16.
五 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在杏坛讲学,刚讲完一个道理后,子路站起来说:“请问先生。我听到了某种道理就立即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对你来说,如果父兄健在,怎么能立即行动起来呢?你要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呀!”  相似文献   

17.
晚饭后,听见有人敲门,原来是邻居老张领着他上五年级的女儿张华走了进来。张华是我班的学生,问明来意,知道是孩子被两道分数除法的应用题难住了,请我帮忙。我翻开课本看了看,发现这是我今天上午才讲过的内容,觉得有点不解,这是一道普通的类似例题的变量题,只要例题听懂了,解这类题应该是没问题,何况她还是一个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于是我便问她说:“这类题今天上午数学课我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你怎么能不会呢?你看看前面的例题,试着画一画图分析一下数量关系不就明白了吗?”这时她啜啜嚅嚅地说:“今天的数学课我光开小差了,…  相似文献   

18.
读过一则《茶师的故事》:茶师看着勤快的弟子在打扫庭院,一遍又一遍,但茶师还是说弟子没有干好。弟子不解地对茶师说:“我已经把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了!”茶师说:“你哪里是在打扫庭院,简直就是有洁癖!”茶师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洁净,更主要的是追求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19.
弟子问大师,一个人怎样才能变得强大?大师把弟子带到一条河边,拿出一张薄纸,对弟子说:“你能把这张薄纸扔到河的对岸去吗?”弟子望了望河,又看了看那张薄纸,疑惑地问:“河这么宽,纸这么薄,怎么可能扔过去呢?”  相似文献   

20.
原因     
原因河南栗木课堂上,老师讲完了一道例题,问同学们:“大家听懂了没有?”无人搭言。老师连问数次,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般回答:“没有。”老师又讲一遍,再问同学们,回答仍令人失望。老师叹口气说:“大家下去仔细想想就明白了。”就接着往下讲。下课后,座位们对学生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