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种蜜得蚁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蜂蜜,甜甜的可好吃了。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们:“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只要爱劳动,种什么就能得什么。”我一听,心里可乐了。我要种蜂蜜,种出多多的蜂蜜,让小朋友和老师也尝尝我种的蜂蜜,那有多好呀!一回到家,我就忙碌起来了:先找到一瓶蜂蜜,又在花坛的泥土里挖了一个深深的洞,再把大半瓶的蜂蜜倒进洞里,最后小心地把洞埋了起来。接着我便躲在一旁偷偷地观察动静,可一直等到天黑,泥土里没有一点变化。我心里虽然着急,但不敢去挖开来看,怕蜂蜜苗创新揭秘像“种蜂蜜”这样的傻事,在许多同学的作…  相似文献   

2.
当教师的非常需要尊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我们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尽量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特别是孩子。这时,有的教师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批评犯了错误的同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高年级课上,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课堂上,我发现有一个高个女生总是在小声说话,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在同学们操作时,走过去悄悄地对她说:“你上课时干什么呢?”她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最后一次,请您相信我。”我点了点头。 果真,在以后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书法家启功教授说过:“在文学研究方面,事实上是教书督促我做点研究。最初我教大学一年级国文,改学生的文章。让学生问倒一回,比受名人指教受益更多。因为一被问倒,我就得去翻书,查到资料,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著名的化学家卢嘉锡20世纪30年代初兼任省立厦门中学的数学教师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一个学生来问他一道几何题,他一看好像很简单,但一下子却又做不出来。后来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在一本外文杂志上找到了这道题的解答。卢嘉锡向这个学生介绍了解题方法后,还对他说:“闽南有句老话,叫‘…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按事先备好的教案向学生提问:“小蝌蚪是用什么办法找妈妈的?”有学生说:“它一个一个问着找。”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当我肯定他的回答时,另有一个学生答道:“小蝌蚪这样一个一个问别人来找妈妈,是最不聪明的办法!”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答案。我想到学生的说法不能轻易否定,就问:“那你说小蝌蚪该用什么好办法找妈妈呢?”“现在条件先进了,小蝌蚪只要写一则《寻妈妈启事》,在电视上播放一下,不就简单了。”这时,又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青蛙妈妈也可以写一个《寻儿启事》,写上蝌蚪的样子和…  相似文献   

5.
错过机会     
有这么一个笑话。“糟透了!”一个商人对另一个商人说,“今天早晨,机会来敲我家的门,可当我卸下门闩,打开两把锁,拆开门链,关掉报警器,打开大门时,它却走了……”笑过之余,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那商人会错过机会呢?这不是和学习一样吗?门闩是恐惧,门锁是懒惰,门链和报警器是抗拒和不情愿,门内是一位学生,门外是学习机会,当那学生醒悟过来时,可怜的机会已经走了,去寻找一扇愿意收容它的门。那学生或许至今仍是一事无成,怨就怨他不懂得及时抓住机会。巴尔扎克说过: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上帝想接四个孩子到天上玩玩儿,就对他们说:“说吧!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立刻把它变成现实。”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我想变个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上帝问:“为什么?”“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第二个孩子说:“我想当一回老师,就当一回,当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老师!”上帝问:“为什么?”“这样,我也就能给老师的孩子留好多好多作业了!”第三个孩子说:“我想过一个绿颜色的星期天!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上帝问:“怎…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促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给课文续编故事。结果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羊一转身,狼掉进了河里。”有的说:“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开枪把狼打死了。”还有的说:“可怜的小羊无力挣扎,成为恶狼口中的美餐。”……众说纷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诸如这类寓意深刻、结尾含蓄的课文,我们都可这样做。如《坐井观天》、《骆驼和羊…  相似文献   

8.
◆老师在讲课时.希望学生能充分理解慈善的含义.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一头驴背着很重的东西上山,而主人仍对它拼命地鞭打,这时我上前加以阻拦,你说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德?”一个学生马上就回答:“兄弟般的情爱。”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2006,(8):64-64
1.老师在讲课时,希望学生能充分理解慈善的含义,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一只驴背着很重的东西上山,而主人仍对它拼命的鞭打,这时我上前加以阻拦,你说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德?”一个学生马上就回答:“兄弟般的情爱。”  相似文献   

10.
孙冬娅 《职教论坛》2002,(22):47-47
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还须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练习空间,全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办好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提高能力的机会。一、动口训练,使其能说会道职高学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广泛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从读、说训练着手。但从会读到会说,其间有一个不小的飞跃。“读”是“说”的第一步,会读不一定会说,“说”相对于“读”是综合能力的反映。“说”的训练,除了动口还要动脑,“说”除了表达自我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对。有些学生在大庭广…  相似文献   

11.
付庆成 《山东教育》2005,(21):69-70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林友哲 《云南教育》2004,(16):44-4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尽力满足学生这种愿望和需要。所以.教学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新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3.
在上到“感知诗意”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你能否从诗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看到一幅画面?”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一个女子站在阳台盼她的梦中情人归来。”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扭身去看他,目光中有惊异,然后再用审视的目光看我,与此同时,还有人在下面小声说:“怎么就一定是盼她的梦中情人,而不是父亲或其他亲人呢?”同学们的表情让那个同学低下了头,我忙说:“说啊,继续说啊。”  相似文献   

14.
一次课堂作文中,我指导学生给外地的亲人写了一封信。批阅习作时,我读到了一个平时在班上表现不怎么出众的同学的“跑题”信,这封信居然是写给圣诞老人的.显然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完全可评“不及格”。将要落笔评定等第时.我想:这个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题意都审不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是找她来面谈吧。叫来了那个学生,我说:“题目是‘给你外地的亲人写封信’.你怎么……”学生说:“我的亲人都在本地。”原想说那你就把亲人当作在外地不就得了。但又觉得此话实在有悖于“课标精神”,忙换了一个话题追问:“那也不至于写给圣诞老人呀!”没料到学生说:“在我的心中,圣诞老人就是亲人,比亲人还亲呢!”我心猛地一颤.对于学生的“童心世界”和“游戏乐园”。我曾经多少次地对它修“枝”剪“叶”,横挑鼻子竖挑眼。怀揣一份尊重、一份欣赏。我再次读了这份“给外地亲人的一封信”。信中的一段话吸引着我的眼球:“圣诞老人,我知道你每年平安夜总会钻进烟囱,把每个孩子想要的礼物放进袜子里,你是一个知心爷爷.你的眼睛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心思,你是世界上最慈祥的老人.最受我们欢迎。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且这种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近一时期,笔者听到和遇到的一些教育趣事,进一步验证了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学生身上多赚点“利息”一次语文考试,有位学生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还要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学生咬咬牙说:“我借。”…  相似文献   

16.
享有“力学之父”美誉的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这句话意思说只要找到一个支点,利用足够长的杠杆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如果也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支点,教育的前景不是更乐观吗?给学生以学习的支点,归根结底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前总书记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学生多数习作的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平日的习作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为重要。一、观察——学生习作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种豆子”这样一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学生分得10颗黄豆种,集体交流了种豆方法后,种豆比赛就开始了。豆子发芽了,我会让学生把种在盆中的豆子带到班级来,进行集体观察指导。学生们在观察时非常仔细;并相互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名学生在观察后说道:“我的小豆子把它绿绿的衣服都给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上面还顶着一个弯弯的小芽儿。”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时常去兄弟学校听课,在这期间,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思索。那就是每每与学生谈话时,总会听到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是这样。”很少有学生说“我觉得……”“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教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堂课,满腔热忱进课堂,但学生听课时却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厌倦感.备课时花了大气力,应该是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可能是教师实施教学时没能真正了解学生,没能做到心中有学生  相似文献   

20.
昨天,与农村的一位朋友聊起“学生创新”的话题。他告诉我:“农村的教学条件不好,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差,你手把手地教他都学不好,更不要说让他自己去创新了。”听完他的话我并没有给他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说起一件我亲历的事,因为这件事实所蕴含的信息超过了一大堆肤浅的论述。   在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 3上有这样一则“听话说话”的材料:放学时,小丽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心爱的花裙子弄破了一个大口子。回到家,她对妈妈说:“再给我买一条新的吧。”妈妈看了看裙子,说:“补补还能穿。”小丽不高兴了:“咱家生活好了,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