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元洪 《师道》2004,(9):16-17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看到媒体上有学生因不堪重负而出走甚至自杀之类的报道,我的内心便深感愧疚。出走,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我们教师的过错,学校的过错,教育的过错!不久前读报,又见“一出不该发生的校园悲剧”发生了。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在考试时因为疏忽大意漏做了一道题,老师竟然指使全班同学对其殴打,以使其吸取教训。这名学生被打后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秦旭芳 《家庭教育》2007,(4X):28-29
有些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10岁小学生刘某因不满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当场跳楼,有个学生自杀.因为“活着没意思”;还有一名小学生给老师投毒.只为“可以好好地玩几天”。这些行为虽然是个别的.但表明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的不尊重。[编按]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由网吧诱发使青少年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例在我的心头烙下了成串的伤痕:四川某市一位中学女生,因迷恋网吧,欠下老板639元,竟以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西安一位中学生长期泡网吧致使眼睛暴盲;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0年退学、试读和被迫转学的237名大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沉迷网络……旧伤还在隐隐作痛,耳边又传来骇人听闻的北京市“蓝极速”网吧少年纵火案的新闻。据悉:纵火者为两名中学生,一名张某,男,13岁,一名宋某,男,14岁。均因父母离异后缺少家庭管教而经常逃学,他们经常去网吧玩,这次与网吧服…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四川有一位初二女生因不能忍受老师的严厉批评而从8楼跳下;17岁北京少年因不满母亲整日望子成龙的唠叨而自杀……悲惨的一幕幕不仅震撼了社会,更揪碎了教育战线上每一个人的心。花季少年为何这样?校领导根据寄宿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讨论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2岁的小学生因涉嫌参与偷盗乡电管站的东西,被老师逼迫在全校学生大会上公开认错,后又在他拒不承认的情况下,被派出所干警当场带走,结果导致该学生因感到冤枉而自杀。这一事例虽有些极端,却也反映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感“证据确凿”便对学生“严刑逼供”的现象并不少见。笔者上小学时就曾遇到过两件颇感委屈的事,至今仍难以忘记。那是一天下午,体育老师说我们几个学生到河里洗澡了,我们说没有去。他就用手在我们每人身上刮了一下,…  相似文献   

6.
陈丽萍 《双语学习》2007,(7M):81-81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在学,这样常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某种问题。这样就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新课程改革,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形成一体,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北京一位女生因与老师有矛盾,一气之下跳楼自杀。”“云南昆明一名初二男生因学期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相似文献   

8.
张绵 《山东教育》2002,(10):50-50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至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他还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动手操作活动正是学习数学的这样一座桥梁。一、加强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观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9.
厌学现象是常见的学习障碍之一,存在极为普遍。许多心理辅导员在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听到家长说:“老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如果把1/3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在班级就能成为尖子学生。可是他就是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仅从学生自身人格缺陷和学校教育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一、厌学的成因自八十年代末,有关省市研究机构就着手对初中生厌学造成的学习困难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3000多名初中生进行多因素综合性分析,获得了大量的数据,结果表明,以往…  相似文献   

10.
一名黎巴嫩少年的自杀事件引起人们的恐慌,担心绝望的年轻人因所崇拜的摇滚歌星之死引起的自杀浪潮。今年5月底,16岁的穆万费克·什雷夫在卧室用父亲的手枪自杀身亡。而他的老师以前一直认为他是个“无忧无虑的优秀生”。调查表明,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什雷夫是美国歌星  相似文献   

11.
徐江 《天津教育》2005,(6):21-21
已经出了十余本书的少年作家郭敬明,一次在央视录制访谈节目,因主持人的提问触及到他剽窃的话题,一度情绪激动离场。但录制现场的观众反响更有意思:大部分学生观众(可能就是所谓的“郭迷”)的看法竟是“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时间,本市一所学校一位初三学生因一点小事想不开,竟然跳搂自杀。16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走了,在哀叹他对生命的草率和不负责任的同时,身为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一位班主任老师接任初三(2)班后,发现该班纪律很差,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生作风散漫,据此,他提出了这样的班风要求: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同时贴上了这样四条标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分数诚可贵,诚实价更高;拖拉懒散的作风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木受绳则直,金就确则厉。他还让学生在“学习国地”里用自己的笔去赞扬好人好事,批评有悻于班风建设的人和事。历时一个月,班风班纪有了明显的好转。此时这位老师又发现班级里学习差的同学有厌学情绪,部分学习好的同学有骄傲情绪,于是他及时换上了针对厌学情绪和自满心理的标语…  相似文献   

14.
马秀珍 《宁夏教育》2004,(10):58-59
刚刚期中考试结束,我收到了一位中学生朋友的来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很无助、很痛苦。我的痛苦来自于期中考试失败,我几乎没有生活的勇气,虽然我的父母没说些什么,但我想他们一定也很失望,不知老师、同学们又是怎么看我的,我甚至都不愿再面对任何人……”几乎与此同时,我又看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死亡,每分钟有一人自杀死亡,自杀已成为中国15岁至35岁人口的第一种死因,每  相似文献   

15.
赵先超 《河北教育》2005,(17):34-35
前段时间.笔者在某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题目叫《回家吧!孩子》。讲述的是一名中学生迷恋上网,最长时间曾连续在一家网吧里呆了三天四夜,被父亲“捉”回家后关在了房间里,可他竟然拆掉了窗户上的护栏,又奔向了网吧。最后,父亲无奈地向媒体哭诉道:“回家吧!孩子,”近年来,类似这样的因痴迷上网而导致厌学、辍学,甚至偷盗、抢劫的案例呈直线上升趋势。因此,  相似文献   

16.
运用“愉快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的探索王海青目前,小学生课业员担过重是人们议论的热门活题。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把学生从厌学的心理员担下解脱出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就此,我在运用“愉快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颇有收益。一、在...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韧度     
张英 《天津教育》2007,(1):32-32
有这样一个故事: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他还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学生时,因为家境贫穷,他不得不告别母亲,和父亲一起到大阪去打工,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到大阪一家电器公司去应聘,公司的总经理看到来应聘的是一个衣衫破烂、身体瘦弱的孩子时,本不想录用他,但又不愿让这个少年太伤心,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对北京市宣武区7所普通中学进行了调查,在2511名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有571人;对扬州市14所中学的1365名初中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有“厌学”学生268人。“厌学”学生在各地区都达到了20%以上,至于存在各种“厌学”情绪,但还没有成为“厌学”学生的人数则更多。一、学生“厌学”的成因前不久,我在本校也搞了一次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形成大致有以下三点:1.学校教育中的失误——“厌学”与“厌师”有关调查发现,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某老师,就喜欢该学科的现象,这说明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调查中,学生们认为…  相似文献   

19.
校园压力与小学生的厌学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大约有45%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厌学心理[1]。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是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小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身心健康,以至于影响到小学生的成才。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校园压力是厌学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于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校园压力进行分析,以预防和解决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一、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校园压力分析影响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校园压力主要包括不良的校园环境,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是十年前《中国青年》登载的一篇题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报道的一个14岁少年写的一段话。这段话是这个花季少年在自杀前一天写给他父亲的遗书,说明了他为什么要自杀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