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但它在给人们带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伤害。受伤害最深的无疑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一些学生因过分沉湎于网络而导致辍学、离家出走,以至发生意外。还有一些学生因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觉得愧对父母、老师而自伤、自残、自杀。网络虽非洪水猛兽,也不值得我们谈“网”色变,但面对受伤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迷恋网络?一方面,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自…  相似文献   

2.
在《人民教育》上有一篇《给教育一些“闲暇”》的文章,作者这样说道:“这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联系我们的教育实际,这段文字确实有点耐人寻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出现或碰到这样的问题。下面我想将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引言:《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8日头版刊登了名为“教师的心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的文章。文章展示了在教师中发生的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不满,同时给自己也造成了伤害。有些教师回想起来说,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发“无名火”,弄得学生莫名其妙,通过发泄,教师自己似乎感觉轻松痛快了许多,却使无辜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重视教师的心理教育,探讨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很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向学生多讲一些爱国英雄、建国楷模、一心为党为民工作的榜样,用英模的高尚品质感染教育当代青少年。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时代和环境的不同,经历和认识的局限,学生对那些榜样往往有“远在天边”之感,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如果我们能给学生树立一些身边的平凡的人和事为榜样,学生会觉得“看得见,够得着,学得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会更见成效,在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现在网游沉迷已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防止“网游沉迷”国家还专门开发了网游防沉迷系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网游沉迷”这种现象给予关注。网游为什么会对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我们能不能从网游中借鉴些什么,使得我们的课堂也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剖析青少年网游沉迷的心理成因,并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网络游戏的特点,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从而探索出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那么这无论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社会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我知道这是一个过于理想的命题,但我也知道,这终应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给教育一些“闲暇”,给孩子们一些“闲暇”,也给我们的教师一些“闲暇”。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浮躁,走出急功近利。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原来如此!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她经营的一所民办学校里,给老师和同学们创造一些聊天的机会,让大家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收…  相似文献   

7.
责备     
小编NT的话: 编辑部经常接到家长们的来信,诉说自己教育孩子的各种苦衷。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跟我说话?为什么我们一谈话就不欢而散?为什么人家的孩子学习那么有兴趣;我的孩子却一见作业就头疼……当然了我们也同时不断地接到孩子们的来信:为什么家长不信任我?为什么父母总是谴责我?为什么他们睁开双眼就唠叨……小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不想做一个说教者,我们只希望我们的杂志能成为一个“通心台”,也就是能够沟通孩子与家长间心灵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倾听到对方的声音,读懂对方的心灵世界,增加一些理解和了解,我们的原则是“倾听+倾听”。那么,首期我们要倾听的是来自沈阳市的王子恒先生谈与儿子交朋友的体会和来自大连市的宫巍巍小朋友的内心苦恼,相信你会从这些文章里获得一些启示。小编只有一个要求,小朋友拿到杂志后一定要给家长们读一读呀!说不定你的爸爸妈妈也会爱上这个杂志的,因为我们这个“通心台”栏目也是给你的爸爸妈妈设的哟,让他们看看我们小朋友的心中到底有多少苦恼哪!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传媒空前发展,造就了青少年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问题,为此,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及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关注、关爱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是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育事件在常常提醒着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关注——为什么部分学生违纪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都采用消极抵触情绪与态度?为什么他们会用犯更多的错误来对抗教师的教育,自甘消沉?为什么他们会令家庭头痛,令学校的老师、同学厌恶,甚至遭到社会拒绝?这沉重的代价难道只是“他们”的过错?其实,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设计花坛     
活动目的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4)渗透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欣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材料准备 :正方形纸若干张 ,直尺、圆规、彩笔。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单位里、街道上、广场上 ,甚至一些住宅的门前 ,看见许多各式各样的花坛。说说你见过的花坛有哪些形状?你看到这些形状各异的花坛会有怎样感觉?这些花坛中有不少是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的 ,如果让同学们也设计一个花坛 ,你们愿意试试吗?板书课题 :设计花坛二、活动的实施1 出示问题 …  相似文献   

10.
蔡伟 《班主任》2003,(12):22-23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诸多严峻的挑战和难以想像的困难。其中,最使教育工作者感到棘手的是“网毒”的泛滥。由于“网毒”的侵袭,一些青少年消磨了意  相似文献   

11.
12岁的刘思影成了“法轮功“殉葬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人们痛心而后深思:为什么朝气蓬勃的花季少年会涉足“法轮功“的练习?为什么刘思影从涉足“法轮功“开始到痴迷的过程没有受到遏制?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阵地里的刘思影会成为邪教的俘虏?笔者认为这正凸现了我们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薄弱点,说明从1999年取缔“法轮功“,开展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的斗争以来,我们却忽略了对青少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在12月18日获得第十届宋庆龄樟树奖时表示:“在82岁时获这个奖是对我的鼓励,不过这样的奖评给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更好,我们应当创造条件让一批青年教育家冒尖,承担起教育的历史责任。”吕型伟的这番话,并不是自谦,目前在一些教育评奖中,年轻人脱颖而出得奖的并不多,为人们所关注的特级教师,入选者年龄也大多在55岁以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吕型伟等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改革开放给青年教育家提供了扩大视野的机会,但一些人有点浮躁,急功近利,做事不实在、不够扎实,冒不了尖与自身功夫不到家有关。语文特级教…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当前是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会给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现象,把握青少年所处的网络环境,针对学生实际,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在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上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分歧。我们认为 ,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 ,仍然必须坚持“灌输”的方法 ,绝不能放任自流。  一、为“灌输”正名  一个时期以来 ,人们错误地把灌输这种非常必要的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教育方式方法。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给“灌输”正名 ,还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灌输之本来面目 ,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 ,去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与一些人的错误看法不同 ,我们认为 ,灌输既不是机械的“填鸭”式的“满堂灌” ,也不是简单的“我打你通”式的说教。而是指…  相似文献   

15.
林社福 《广东教育》2003,(10):40-41
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为什么低年级的学生事事找老师告状,而高年级的学生却常常和老师“对着干”?为什么课堂上学生说起“节约用水”头头是道,课后却对校园内“哗哗”的水龙头视而不见?为什么小孩在教师家长面前“老实”得令人不安,而在教师家长背后却“叛逆”得令人心跳……为此,我们于2000年9月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德育的新课题——《小学生自我管理活动模式探索》。本课题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家校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专家谈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余逸群指出———我们不少家长可能觉得,同半大不小的孩子们谈论“生命教育”、“生命意义”这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似乎太早了,他们还无法理解,反而会搅乱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从。其实,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如果家长不能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各种类似“为父母而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出现了生命价值观模糊和价值取向趋于物质等现象,给我国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敲响了警钟。习总书记的“扣子论”通过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启发我们正确认识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早恋现象,就像是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盒子,打开它,种种灾祸就会纷纷飞出。所以,有必要将它锁紧。” 青少年学生“早恋”心理辅导研究,一直是中学教育中最敏感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经常遇到班里有一些学生谈恋爱的现象。由于早恋具有蒙眬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非正常心态,不反对早恋者的心理产生旷日持久的消极影响,甚至会给中学生稚嫩的心灵造成某种驱不散、抹不去的心理阴影。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谆谆告诫我们:“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样培养?年轻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许多中小学都开始利用机器人教育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机器人教育将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机器人也将会成为青少年能力、素质培养的智能平台。本文通过中知网,查阅并分析“机器人教育”相关文章,回顾了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历程,分析了发展趋势,以助我们发现问题,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富洪 《教书育人》2002,(24):22-23
危机一:网络灰色文化的泛滥易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危机“网络灰色文化”是指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受众传递的经过渲染的文化信息,尤其是那些经过包装和夸大的低俗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网络灰色文化的肆虐会瓦解我们教育主渠道的权威性,毁掉我们构建的真善美的标准,对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冲击,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感危机。例如,网络对比尔·盖茨的“超级暴富”和“网络神话”的过度渲染容易造成青少年对其盲目崇拜,甚至亦步亦趋,效法其中途退学,创办公司、企业,完全不顾环境的约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