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云计算、移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根据开放大学的实际需求,界定了开放大学教学信息化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学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建设基于“云·端”服务的开放大学综合网络学习平台,并以福建开放大学为例,从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包括系统建设、教务工作、学习、考试等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阐述如何应用此平台促进开放大学教学信息化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虚拟团队多元性和行为不确定性以及团队成员跨时空和组织界限,加大了团队绩效管理难度。从民族地区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虚拟团队建设与发展实际出发,依据I-P-O模型和绩效管理理论,对虚拟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进行多维度思考,提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开放大学虚拟团队运行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有效地实施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虚拟团队的远程协作。基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从系统师资共建共享的视角,研究分析了内蒙古远程开放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了学习支持服务虚拟团队基本特征及其绩效影响因素。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提出了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的学习支持服务虚拟团队建设及绩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无边界、全天候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精品开放课程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扩大课程推广辐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建设来提高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5.
网络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深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依据,提出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团队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倒金字塔"学习支持服务团队和以课程为中心的"正金字塔"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两类组织结构,并提出应促使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下沉"和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上移",逐渐融合一体,压缩层级,形成供需闭环、敏捷反应的"学习型共同体"。针对网络教学团队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目标协同驱动机制、激励约束相容机制、赋能赋权匹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家开放大学已于2011年挂牌建设,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时刻,如何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实际,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团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课程教学团队的定义和价值入手,分析了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并以国家开放大学(河南分部)课程教学团队的实践经验为例,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     
国家开放大学聚焦数字化学习环境国家开放大学在筹备、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在原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学习模式。按照"需求引领、应用切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思路,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推动聚焦"六网"建设重点,通过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核心课程、组织三级梯队协同工作的网络教师团队、搭建涵盖学习全过程的网  相似文献   

8.
终身教育理念对开放大学师资队伍提出了终身学习、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要求,开放大学应从树立理念、加强培养、优化结构、完善评价等方面入手,把师资队伍建设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支持和技术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国家开放大学云平台建设愿景,对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阐述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是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相关资源和科学管理来组建、培育教学团队方面,形成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0.
网络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的需要,更是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学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网络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团队,它的组建与运行是开放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探索的新模式。在实践摸索过程中,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存在认知、师资、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完善网络教学团队建设,实现网络教学团队功能的全面发挥是促进开放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