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近年电视业的发展,湖南台在全国首刮"快乐旋风",安徽台靠打电视剧"连播牌"创收效益名冠华东,南京凭借"民生新闻"实现品牌生存和加快发展.这些成功范例的背后都有一批善于策划的高参.他们或曰顾问,或曰总监,或曰专家,或曰笔杆子、制片人,在各自的领域高招迭出,辛勤耕耘,促使大到一个台,小到一个频道、一个栏目甚至一档节目风生水起,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一般设有负责情报咨询,文献检索课教学、科技查新的部门,或曰"情报咨询部",或曰"科技信息部".按照以往的人事安排,情报咨询部门固定有人员若干,当遇到工作量少时,产生串岗,于私活等现象,在部门内部出现劳逸不均;而遇到工作量突然急增时,又出现加班加点也干不完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秦国迅速崛起并统一中国却二世而亡,对其原因历来争讼不已。为更好地吸取"秦亡于奢"的历史教训,本文从其政治理想、变法措施和善于用人等方面,对其统一原因进行了再反思,并指出了秦国采用法家"耕战"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长时段"的视野《新唐书·南蛮传》的"赞"最后总结道:"《易》曰:‘丧牛于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易》之意深矣!"《南蛮传》的作者用另两个可供类比的例子,从"长时段"的角度解释了唐代灭亡的原因——由于南诏不断向东南渗透,两陷安南,迫使唐王朝不得不调用徐州兵士镇守南安北部最大的要塞桂林,久戍不得更代的士兵最终造成"庞勋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根基,无力于黄巢——"唐亡于南诏"的观点不但得到陈寅  相似文献   

5.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定论。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通过大历史的新颖视角,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体制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6.
本文吸收了前贤时彦对天亡簋铭文研究的成果,对铭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疏解。"天室"的天不能读为大,天室指嵩山,前一个"降"字意为降阶而下,这一动作反映出君主在外祭祀需筑台的情形。"王祀于天室"与何尊铭文中的"廷告于天"性质相同,系武王克商后将天命禀复上帝的典仪。"衣祀于王"记载的是武王出征随行载庙主以祭祀文王的史实。"眚(笙)""庸(镛)"是王在祭祀礼仪中演奏的乐器,"作笙""作镛"是上古祭祀文化、礼乐制度的生动注脚。作者对"王降,亡爵、退、"一句的认识提出了新见,意为武王悦服,赏赐天亡铜爵、軜(内辔)、一囊贝。天亡簋作器者为天亡,称呼文王为"丕显考",表明他是周文王之子。  相似文献   

7.
"太常仙蝶"在清代文人圈中久负盛名,屡见题咏,文人士大夫均以得见"仙蝶"为奇遇,而有关仙蝶的传说也流传极广。通过梳理有清二百年间的记述,可以辨明"仙蝶"之起在于明末,其为人所知乃在康熙朝,而至乾隆时声名大噪。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也由对亡明的故国之思,转而化为清代国运昌隆的祥瑞,再变为文人风雅的表征,后在民国初年又成为感叹清亡、自伤身世的寄托,如同清代文人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从中折射出不同时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白色巨塔》中译本封面有“日本社会派小说巨匠经典名作”字样;论家谈及此书,或曰“现实主义”,或曰“批判现实主义”。在我看来都有点儿“隔”。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不用这路概念,他自己另造一些。书中讲到“寓讥弹于稗史者”,与此正相仿佛。  相似文献   

9.
正当S.H.E唱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时,其实中国人反而并不以汉语汉字为荣,譬如外文流利的假洋鬼子会被赞,却从来不会有人因汉语流利表扬谁。毋庸置疑,汉语汉字是最具表象力的汉文化核心元素,或曰软实力。通常被诠释为爱国主义的国族认知,汉语汉字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基本支撑点,而一个伟大的国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也正是这些迥异于他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文献》2007年第1期载有《〈战国策·赵策〉札记两则》一文,其中关于"持其踵"一则认为"踵"不是通常解释的"足踵"(或曰脚后跟),而是所谓"车踵"。还认为帛书本作"攀其踵"比"持其踵"义长且"更为传神",云云。此说似可商。首先,作者似不明所谓"车踵"的位置,且将其与"轸"混为一谈了。我们知道古代"车踵"是指"辀后承轸之处"(据贾公彦疏),而"轸"是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或曰"指车厢底盘"(见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相似文献   

11.
徐占品 《青年记者》2012,(15):71-72
流散观众的涵义与特征 "流散"(Diaspora)又可译为"离散"、"散居"、"侨居"等,最初是指东方古代犹太国人民在亡于巴比伦之后,被放逐、散居国外的历史境遇和文化选择.一般来讲,流散指的是一些人游离于宗主国和居留国之间的生存状态及其文化心理.这种流动的和散居的状态正好赋予他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从外部来观察本民族的文化,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描写本民族/国家内无法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艺术的借鉴,是艺术沿袭发展中的常见现象或曰必经之路。借鉴不是袭用,而是对传统艺术的活用,是对已有元素的唤醒、激活和再创新。在活用中,"点化"之用是最常见、最出彩的。  相似文献   

13.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一、从《(?)鸟赋》看《惜誓》的作者《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洪兴祖作《楚辞补注》只是就序中提到的贾谊,摘引了《汉书》有关贾谊生平的文字,并摘录贾谊《吊屈原赋》中几段,说:  相似文献   

15.
《九灵山房集》,元戴良撰。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人,从小从柳贯、黄浯、吴莱学文,从余阙学诗。曾为月泉书院山长。至正二十一年(1361),被授予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因世乱避地吴中。张士诚将亡时,又流寓齐鲁。元亡后,于洪武六年(1373)南归,隐于四明山中。洪武十五年(1382),为明太祖召至京师。太祖欲授之官职,良以老病固辞不受,因忤旨待罪,于次年(1383)四月卒于寓所。《九灵山房集》现收录处颇多。《四库全书》收其诗文三十卷,  相似文献   

16.
戴复古五律《世事》以其名句"夕阳山外山"而饮誉于世。据该诗原先的长标题(或曰小序),可知戴氏创作此诗那种刻苦炼句、务达完美的严谨态度,以及其尊重诗友创作成果,不掩人之美的宽阔胸襟。但是钱钟书先生由于未及细考该诗的创作经过和定稿时间,误以为诗的小序所述范鸣道对句是戴复古"耻盗其侄孙句,遂作此狡狯,幻出一段故实"。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对钱先生的这一误解进行了考辨澄清。  相似文献   

17.
宋代学者十分关心亡书问题,关于亡书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本文从亡书出现的原因、亡书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及防止亡书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宋代学者眼中的亡书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重新看待亡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代学者十分关心亡书问题,关于亡书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本文从亡书出现的原因、亡书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及防止亡书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宋代学者眼中的亡书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重新看待亡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为进一步厘清秦二世时期的历史问题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特别是对秦亡原因的传统史学观点加以反思。诏书指出胡亥当政时期并不完全是司马迁、贾谊等人所说的法令与吏治刻深"、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等情况,而是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关东民心不安,尚未完全归附于秦,而不完全为"天下苦秦"所致。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海内外新闻媒介争传《中国文化报》被“封”之事,缘由众说纷纭。或曰“刘晓庆侃裸”侃得过火;或曰李谷一和韦唯斗法斗出了新水平。权与理、情与法,总编如何摆平?此文将真相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