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则着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功能.开放性教学倡导开放语文学习的时空,主张语言熏陶和语文实践,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开放性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让写作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落实课标的理念和目标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与学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也是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成语学习是词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学习、识记和运用则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的“必修课”之一。让成语的教与学行走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的有责任。下面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如何扬“兴趣”之帆,让“朗读教学”乘风远航,谈几点思考.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  相似文献   

5.
陆香 《语文天地》2014,(30):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来自教材、来自学习伙伴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质上学生却是学得有“气”无“力”。因此,要实现教师创造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仅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创造因素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一、重视发展人格,把握住“制高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  相似文献   

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对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全新的定位: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对话成为语文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性规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语言习惯、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文本”和“对话”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需要教师通过“搭设舞台”、创设情境、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0.
南德国 《新疆教育》2013,(14):52-5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死气沉沉的现象,突破点应是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但“活”不是搞形式、耍花架子,不是全盘务“虚”,表面热闹,而是以“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为原则,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提高效率,讲究实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何恩鸿 《师道》2006,(1):18-19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学生”这个词,它太冷漠,我喜欢用“同学”,或“大家”,或“我们”;在教学中,我主张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审美情操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人格的可贵,而不仅仅是追求一技之长。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悟性是指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首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语义的丰富性、变化性、发展性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决定了学生悟性培养的必要性.其次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使学生能自行“学”,“教”是为了“不教”.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语文素质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个性特点和思维的独特性,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即悟性).最后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体”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悟性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实现“生命体”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不读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读书,课下学生无法好好读书。本来应该是声情并茂的“响亮语文”却成了条分缕析的“哑巴语文”,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少慢差费”的困境。所以,重视朗读与背诵,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以情激趣,创造和谐氛围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感情交流活动,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那热情洋溢的鼓励和赞扬,都能促使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如对问题回答得十分完满的学生赞一声:“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一句:“今天你真行!”对问…  相似文献   

18.
孔祥跃 《现代语文》2004,(7):13-13,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  相似文献   

19.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人文味”。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这一文本,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依葫画瓢,模仿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思维、拓宽思路的好办法,是学生动笔的基础.因此,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而模仿文本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