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吸收、变异、转换,从而使得文本之间形成关联,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就是互文性。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互文性理论同译者研究的结合有助于译者在互文性文本中进行跨文化阐释。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为分析材料,通过对互文性符号的翻译策略的分析,从而了解译者的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2.
吴清远  邱经 《海外英语》2022,(19):46-47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除了受其他文本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文本以外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的影响。以互文性为视角研究特定文化词的翻译有助于将源语中的特定文化词更为完好地传递给目的语受众。此文从文化视角,分析林语堂独特的东方主义文化观。同时,聚焦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作品中的承载大量文化信息的特定文化词,选择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类词语,包括地名、姓氏称谓及习俗。以互文性为理论框架,结合其独特的文化观,分析总结使用的翻译策略,对现代的中国典籍外译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晓君 《海外英语》2014,(4):153-154
林语堂以其翻译创作成就蜚声海外并且最终将中国文化传播向西方世界,其影响在国内外皆很深远。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他在文本选择上的独到性及准确性上,因此本文以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的诗学角度去探究分析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原因及其诗学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翻译文本的评价 ,传统译论主要致力于两种文本的比较 ,分析翻译手法 ,体会翻译的效果。这种注重文本内因素的做法往往使不同的评论者对同一译本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文化翻译理论舍弃了文本语境 ,而是把文本的评价纳入一个总体的文化语境之中 ,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来评判翻译文本的得失。根据相关的理论 ,分析和总结林语堂翻译文本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翻译文本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翻译文本的评价,传统译论主要致力于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翻译手法,体会翻译的效果,这种注重文本内因素的做法往往使不同的评论者对同一泽本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文化翻译理论舍弃了文本语境,而是把文本的评价纳入一个部民体的文化语境之中,从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来评判翻译文本的得失,根据关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林语堂翻译之本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是以文本间的嵌合关系来说明文化的集体记忆,是文学批评中的较新理论。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将互文思维带入文学翻译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探讨这一理论对于启发文本转换时对文化内涵的带入或重塑,以期展现出翻译研究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翻译实际上是各种互文本间错综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的类型及其所指涉的翻译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来看待翻译研究中几大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开阔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2.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文本重构的过程。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本质特征,而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即分析互文在语类、文章标题、文化典故、以及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得出互文性理论应该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以加深对翻译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强调的是某一特定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相互依赖、相互指涉的关系,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基础与前提,而广告语的翻译无不时刻体现着互文现象。本文首先阐述了互文性的由来与内涵等基本内容,其次通过对广告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互文性理论如何应用于广告语的翻译实践,最后总结出互文性理论对于广告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互文性角度入手,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林语堂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基于林语堂多重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研究的新尝试.复制原文的表达结构、文化存异是其互文性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谭耀华 《海外英语》2014,(8):260-262
互文性理论,旨在阐述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是文本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至该理论提出以来,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文学和翻译作品,而对实用语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文旨在应用互文性理论,对中文化妆品广告语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广告语的文本内容互文和主题文化互文,探讨化妆品广告语是如何巧妙地应用互文性来获取受众者的芳心,实现广告商业目的的,同时,希望能为广告策划者提供新的策略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周雁洁 《海外英语》2022,(18):58-60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第一步便是要选好中国故事。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外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分析研究其英译文本选择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林语堂的汉英翻译作品,分析总结出了林语堂选择外译文本的三大标准。  相似文献   

18.
车欢欢  罗天 《考试周刊》2013,(77):22-23
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互文性、中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三类.其中宏观互文性主要发生在文本与情景或文化之间.情景互文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情景互文性,分析了蒙古包、如意湖、胜象宝塔等旅游景点的翻译个案.互文性理论视角尤其是情景互文性视角对旅游景点的命名和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露 《海外英语》2012,(5):132-134
通过对林纾与庞德翻译个案文本的具体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支持,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林纾与庞德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对林、庞二人的翻译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20.
对伊格尔顿作品中的互文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考察了字典和文本互文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著作翻译中文本间互文关系对确定概念、短语和影响句子结构固定搭配的积极作用;通过系列译例分析了译者借助互文关系进行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