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语文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时代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浪潮为中华大地送来了勃勃生机,市场经济的洪流震撼了人们的竞争意识,然而,人们的精神领域也经受着一场风雨的洗礼.转型时期的人们在道德的法码上失去了份量,失去了自己,迷失在不知的航向上.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找回自己的价值,重构道德调控体系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是关系到社会存亡的软件系统,解决“精神危机”的问题已提到日程.  相似文献   

4.
在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从表面上看问题意识好像一直贯穿于始终,然而有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文学问题。因为提出问题的人并不要求读者去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在苏联和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中,问题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俄罗斯文学步入后苏联的时代,问题意识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多角度分析其中包含道德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生态道德建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必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放眼未来,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对我国生态道德建设予以探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生态道德建设新境界。从价值逻辑来看,生态道德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生态道德教育有序开展,生态道德建设机制逐步完善,生态道德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生态道德意识水平有效提升;但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有待改善,生态道德规范及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生态道德践行能力及自觉性等有待提升等短板。从实践逻辑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实践中,需要我们优化生态道德教育、深化生态道德约束建设、强化生态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全球化问题,抓住一切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运用社会主义的优势及其合理的发展思想,将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各个民族道德的发展,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借鉴并吸取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抓住机遇发展本民族本国家的道德,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道德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树立全球意识、民族意识、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现代图书馆意识 现代化的社会环境要求广大职工树立起丰富具体的现代图书馆意识.什么是现代图书馆意识?现代图书馆意识是身处现代化历史时代的现代人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运用现代图书馆的社会意识;是人们以在学习、劳动、创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接触、运用图书馆的实践和接受相应教育而建构起来的社会意识.对此说法宜从如下六方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8.
李叔同(弘一大师)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一代高僧,在文艺方面涉猎广泛,成绩卓著,其佛学成就和人格情操也令人景仰。从他的诗文创作来看,人们因为大多关注其爱国思想、道德精神、艺术风格或美学特色等而忽略了其中隐隐闪现的女性关怀意识。事实上,李叔同在诗文中不仅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女性关怀,而且其女性关怀意识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多元。这种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人文情怀甚至在他出家后依然得以延续,其女性关怀意识是贯穿一生而又不断升华的。  相似文献   

9.
陈玉山 《成才之路》2022,(15):40-42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德育教师应着力探索课程有效衔接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其道德水平.而信息技术2.0时代的来临,全面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启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智能化教学新篇章.文章重点分析信息技术2.0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中的应用,阐释道德与法治课程衔接的性质,探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明显提升,而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则相对淡化.如何看到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如何直面当前的道德问题,不仅社会民众十分关注,学界也有许多讨论.本文拟对此谈谈看法. 一、关于物质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令人关注 如何看待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自五四运动以来便特别令人瞩目.多年来,相关论调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学界和社会的主要见解包含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精神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之源泉,同样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宝贵资源。对于其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的奉献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我们应该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激励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道德意蕴是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而教师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因素,是影响教学道德的要因.教学道德的落实,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即本学科知识素养、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情感素养,更需要具有包括服务意识、期望意识、反思意识的专业意识.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出现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近十年来,公民道德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在国人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因为,理想信念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有远大抱负的人,才有高尚的道德.其次,通过现有的法律体系来强化公民的道德意识.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严刑是可以带来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的.最后,动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就一定可以恢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德育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与思考 生态道德,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它是指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树立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和优化环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都市化,使人们过分看重物质而造成精神缺钙.如何正确昭示道德的现代价值,使人们能够勇敢践履道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品味.争取过与物质生活相匹配的道德生活,享受道德人生,是时代对个体的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17.
何亚非 《教育与职业》2007,(32):116-117
荣辱观属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范畴.不同的荣辱观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价值标准,为不同的时代服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今中国民族精神的支柱和道德标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道德内化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通过青少年的认同过程,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冲击很大,道德意识的多样化倾向明显,加强道德内化规律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对世纪青少年道德内化的途径,是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其素质要束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知识层次、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还表现在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上。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受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9.
蒋燕 《职教通讯》2015,(8):77-80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多元化,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和各种非主流的思想文化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担忧。探讨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育是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以时代变迁为出发点,主要从培育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主体素质、内在觉悟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