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本质是"读".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悟得文章的真义,获得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真实意义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这"三边"中,作者潜在于文章之中,读者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4.
"阅读批判"是一种旨在重新评价读物的阅读活动,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品、作者、教者相异或相反的意见。本文从策略入手,具体阐述了激发学生"阅读批判"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学阅读中因作者因素而造成的"文品不如人品"、"人品不如文品"以及作品语言与作者本人的性别差异等三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文如其人"式解读,面要全面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活动则是指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在语境中进行沟通对话,在作品中的作者意与作品外的读者意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实现文本意向个体认知和精神涵养的积极转化。那么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如何走进文本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品的灵魂(一)读背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阅读任何文本,都要看看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状、生活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义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似乎已形成思想定势,一谈主题,就着眼于作品的客观属性.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等等.这些惯用说法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再持此观点,就失之于片面了.我认为小说主题不单单取决于信息传递者——作者的创造,体现其主体功能,还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读者的阅读,显示其再造作用.不错,作者的创作,由于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和作者的主观性,已使小说的主题不单一了,这是事实.然而读者的阅读,由于是从各自不同角度确立“主题”范围的,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使主题复杂而多义,也是事实.而且是一种科学的解释,其根据来自于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认为整个文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诚如《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出版者前言所说:“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活动是一种由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活动.接受理论重点讨论了其中的作家、文本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接受理论认为:作者的未经阅读的作品(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能实现自己.这就是说,文学作品(文本)的接受,或者说阅读,实质上是作家、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能否开始,能否顺...  相似文献   

10.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2.
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本文分析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阐述几点探究性看法. 一、阅读和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活动就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 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类:表层理解、深层理解.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而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述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3.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15.
历代学人对"以意逆志"的理论认识各有千秋,但都确定从作品之意可以认识到作者之志,因此,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以对理想作品的理想解读为理论假设的。由于理想作品与理想解读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以意逆志"实际上告诉人们: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也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一个经由一代代读者不断阅读过程累积的结果。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位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结果无论如何有差异,都是同一部作品在阅读活动中具体化的结果之一,人类的任何一次阅读活动都以实现理想解读为目标,因此,人类的阅读史是一个理想解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不断实现、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理解代替学生感悟的现状,提出"读者、作者、作品三元统一"语文阅读模式概念,并从教者角度阐述了如何去构建这种"三元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者、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R关系”的整体。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作家———文本的知性化模式,文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升学应试的压力下,教师不敢“超本”,学生不能“越本”。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20.
阅读信念由回归原意到建构新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归原意与建构新意阅读信念的辨析回归原意阅读信念是指 ,读者认为阅读是为了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应该追索作者的原意。此种信念指导下的阅读过程是信息输送的过程。信息输送的过程是指在阅读中信息从认知客体输送到认知主体的过程。在输送式阅读过程中 ,读者通过译码了解文意 ,故而可以说输送式阅读是再造性阅读。拥有回归原意阅读信念的读者确信 ,解释应当并且能够在理解中发现作品或经典的本义 ,原原本本地恢复出作者的意图 ,一旦方法得当 ,解释者对作品的理解 ,就会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相同。这类读者把阅读看作是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