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魏鑫 《新闻窗》2012,(4):108-108
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天的听众对广播的要求比过去“苛刻”得多了。好的节目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它还必须有较强的可听}生。广播要本着“突出特色,走近生活,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的主旨思想,在可听性上做足文章。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去阐发。  相似文献   

3.
袁青  范延锋 《记者摇篮》2006,(10):53-53
广播社教板块节目,是人们获取资讯、沟通思想、捕捉时尚的重要窗口,是主持人直播的节目单元,是有板有块,板块结合,生动活泼,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形式。社教板块节目的可听性,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广播频道越来越多,各类节目异彩纷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社教板块节目似乎办得有些吃力了,提高它们的可听性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哪里入手呢?我们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一、精心策划设计是保证听众欢迎的关键现在,听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根据这个新形势,精心设计我们的节目。每期节目,要有中心。要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4.
孙永 《视听界》2010,(6):109-110
对于广播来讲,没有耳朵的认可,再好的语言也不会有生命。能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往往是广播节目成败的关键。广播评论节目的可听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闻性 主要体现在话题的选择上。正在发生的被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受众更想去了解大众媒体呈现出来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多种媒体使出全身解数、参与“新闻大战”的激烈角逐中,如何发挥广播的优势,搞好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广播工作者努力探寻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增强广播经济新闻可听性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何志平 《新闻前哨》2004,(10):63-63
科普广播作品和一般科普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可听性。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科普广播作品往往是科学性、知识性有余,可听性不足。努力增加科普广播作品的可听性是科普广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增强科普广播作品可听性的方  相似文献   

8.
9.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变化既给我国的广播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播新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电视节目越来越好看。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广播新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广播新闻要摆脱这些困境,只有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可听性,才能真正吸引听众,赢得听众,才能保持其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所谓可听性,就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刘志 《军事记者》2002,(12):38-39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的可听性,即新闻能够吸引听众的特性。军事新闻作为广播新闻中一个组成部分,其政治性、思想性、职业性、权威性均比较强。因此,当其他领域的新闻纷纷把“好听”当作一项重要标准来要求时,军事新闻仍然只注重自身的特点,在可听性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报道只考虑部队的需要,忽视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有些报道缺乏时代特点,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题材、老面孔。特别是一些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更是…  相似文献   

12.
周涛 《记者摇篮》2010,(5):47-48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而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有很强的可听性,能够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3.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瓶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一件广播新闻能否成为好新闻,除了导向性原则外,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  相似文献   

16.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17.
何国庭 《新闻窗》2010,(3):61-62
新时期,传媒竞争更加激烈,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占领相对稳固的受众市场,成为广播人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与探索的直接结果,表现为广播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形式上的全面创新以及传播上的速度加快。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广播,只有强化其可听性,才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听性是广播宣传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形式,在我国正越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打栏目,但目前现实的情况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低下的现状,而归结其原因就是"可看性"、"可听性"、"可读性"不强。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不强的表现: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痛不痒;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不是"近日"就是"日前"。就此提出了提高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的几点做法:定位准确;放下说教姿态;夹叙夹议;巧用音响等。  相似文献   

19.
有些地方媒体融合转型后,片面地理解和实行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对新闻评论也实行了"一稿多用"。于是,许多广播评论实际上成了文字评论的有声版,导致广播特色不明显。本文认为,广播评论要追求可听性,就必须多用录音评论形态,除了论据要以现场音响为主、论点要由记者进行阐述外,论证也应该体现出动态过程特征,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广播评论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20.
赵健 《新闻记者》2005,(3):69-69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系列报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报道方式,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主题,经过精心策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如何增强系列报道的可听性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