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题目按常规思路去思考可能较难,但如果用“比”去试、去思考,巧用“比”去解答,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书育人一定要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理 解学生,用“情”去滋润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学 习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从教学中发现,暗示有时比直接好。  相似文献   

3.
方法之一:曲不离口法 无论你到哪儿,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做什么,都应该用英语去思考一下,问问自己能用英语表达057比如看到“公共汽车”、“自行车”、“商店”、“玩具”  相似文献   

4.
有些数学教师命题时由于考虑不周,往往编出一些有歧义的数学命题,使解题者无所适从。 [例1]5比4多多少? 学生学习“倍比”的知识以后,解这类问题时,会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①从“差比”  相似文献   

5.
“比的认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组织多次比较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比、归纳比、认识比、应用比,为学生搭建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与结果的平台,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有条理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教”与“学”的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孤独非凡     
“孤独”像是某位挚友送来的苦果,让人不愿意言说,也不想去承受.不只是“不合群”,甚至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咀嚼它,却让我省得了更多的世事人情. 我因为孤独而变得善思. 总觉得自己和旁人不同,不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弱,男孩终归还是好勇斗狠的,因而思考的时候总想把触角伸得更远更广,像是一场思想的旅行,越过坑洼处,奋起更上一个台阶,才能到达目的地.读书的时候总希望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切,“把道理都悟得剔透”.做作业时拼尽了全力去克服难题,上课也爱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述出来.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愿意去思考,因为只有能力才能突出自己的独特,我就应该和别人不一样不怕别人说我虚荣,至少我是实实在在不甘的.  相似文献   

8.
福建卷【试题解说】一、激发思考引发想象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作文题。试题两幅图:一个“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是它的优势;一个“放射性的不规则的多边星光”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则是它的优势。“图”与“提示文字”激发人去思考、去分析、去想象、去构思……两相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前思考“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描述两个量甚至更多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用固定的比去配置各种溶液,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等。“比的认识”这一单元,需要教学的内容有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和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按比例分配等知识,哪些才是我们第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要突出比的本质内涵,突出学习比的必要性,所以第一节课应该把“比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即“什么是比,  相似文献   

10.
实际上,与其去纠结中国游客该不该在日本“任性”买光马桶盖,不如从日本人曾经的“任性”消费故事中,去多思考中国人如何才能始终保持“任性”购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目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设计立求从语文的视角去思考教学中的问题,从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学,瞄准“教什么”,落实“怎么教”。  相似文献   

13.
<正> 1990年夏季,第二次中美教育评估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外教育专家们的精彩学术报告,不仅深化了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而且也将促进我国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受益匪浅。笔者在总结参加会议的收获时,也同时思考了教育评估中的若干方法论问题。现将思考中产生的一些不成熟见解叙述于后,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其他同志。一、教育评估中的主客体问题顾名思义,教育评估就是要去“评议”,要去“估价”,这就涉及到谁去“评”、谁去“估”;对谁“评”,对谁“估”以及“评”什么、“估”什么的问题。谁去“评”、谁去“估”所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问题”.以便启发学生去“思”、去思考。如哲学的基本问题,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问题,辩证法的人文情意问题,认识论的“转识成智”问题,人的存在和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三个代表”的意义等。哲学的本质作用是教人去“思”。如果说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能一道去“思”、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哲学距离他们并不很远,而和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来提出问题 ,从而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发现者、发明者。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发明创造千千万 ,起点是疑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 ,是学生求知识 ,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  相似文献   

16.
"下得去"与"下哪儿去"--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得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下不去”的原因,并阐述了自己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应该“下哪儿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洁 《教学月刊》2008,(8):33-35
音乐教师的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应具有俄罗斯谚语所说那样的魅力——“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音乐教师有了高质量的课堂语言,课堂对话就成了朋友般交谈,教学活动会进行得天衣无缝,使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像“蜜”一样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感受、去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将音乐教学中的语言“酿”成粘学生的“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使用苏版必修教材《化学2》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发现它不仅是在专题内容选择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明显的社会主线和知识主线。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化学史话”“拓展视野”等栏目,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让学生愿意去自己看,更有兴趣去思考教材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内容定位话题内容继续与生活对接。其定位可以概括为四个“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尽管话题的材料可能是故事、寓言,也可能是事件、场景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其内容会定位于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去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的风和雨、花与果、香与色,在自我与社会、世界的“碰撞”中,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去思考我们人类自身,思考我们精神家园里的优与劣、进与退,在关注中反省自己,也启悟他人,显示新时代中学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学养。当然,内容上的四个“…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出于专业思维的习惯。笔者常会去思考“教育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等诸如此类看似简单却也深奥的问题。也常在思考“对学生一个友善的微笑是不是教育?”、“给予学生一次浸透思想的目光注视是不是教育?”、“对学生脑袋的一个肯定性轻拍是不是教育?”等诸如此类看似无聊却也有趣的问题。乍看起来,这些问题又似乎是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时才会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