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在刘三姐歌圩中借景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从歌圩借景的可能性、位置的选择性、借景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借景效果的显著性等几方面分析借景艺术对歌圩审美景现和审美意境生成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现代景观的建构无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景观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传统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布局及城市布局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中对景、借景、框景、点景等运用,都是从中国传统思想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位于珠江水系上游的红水河,以地貌奇特、物种丰富、景观多姿呈现出雄浑大气与阴柔之美;其优美与野逸共生等审美特质,为中国山水画家借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自然范本。以红水河流域的自然景观所深具并呈现出的审美蕴含,探讨其对艺术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借景是园林景观中必要的一种造园手法,它可以将园林空间延伸,丰富园景。主要有借自然景物、借人为景物和借无形景物(声色香)等方面,通过对丰富的借景内容、灵活的借景方法和一些优秀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借景在造园中的一些可行方法,旨在探索如何能够利用借景手法,既符合经济原则,又能使得园林各景相互因借,达到更佳的造园目的和赏景效果。  相似文献   

5.
“圩”作为一个争议极大的方言字,来源于古越语。由于古越语与汉语间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故从汉语的角度很难对“圩”作出较合理的解读。同时,由于“圩”字带有自身的民族性,从汉语角度去解读未能探清其本质意义,因此从古越语演变而来的壮语的视角去解读能赋予其合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空间构图特有的手法。避暑山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其设计者深得我国古典园林借景之玄妙,精于利用地形、水位,可达到相宜的景式。巧于借景,创造出了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的许多景点,使“相地”和“借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避暑山庄全园建筑...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多讲究“借景”、“引景入室”,强调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可借室外景观扩大视野.借用中国古代园林开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亦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中苏州园林元素的运用到西方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的中庭概念,都体现了古代造园的精髓.当代城市中人具有生活节奏快...  相似文献   

8.
“取景在借”是李渔《闲情偶寄&;#183;居室部&;#183;窗栏第二》后一部分的标题。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借景问题。借景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常用的组织空间、扩大空间的重要手法,历史悠久,但是一直缺少理论概括。在李渔之前,明人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有初步的论述,但过于笼统。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具体地论述了“窗”在借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敏 《小学生》2013,(6):9-9
诗人杜牧用《江南春》一诗把江南的春天描绘的惟妙惟肖,风景秀丽。但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却是众所纷说。从杜牧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牧用其独特的写景手法使得情景交融,表达出借景舒情、借景说理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10.
略论近代桂东矿区的圩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圩市在矿业开发的基础上产生、发展,除具备传统圩市的功能外,更突出其为矿业生产、为矿工生活服务的特点.产品销售、赶圩人员与传统圩集有很大差别;尤其是这些圩集与近代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文化意识相结合,人员构成复杂,同国内外、区内外联系广泛,思想活跃,经济繁荣.通过圩市的传播,矿区及其周围社区的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对后来的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圩堡,亦称圩寨,是皖中、皖北、豫东、鲁西、苏北一带曾广泛存在的一种民居形式。江淮圩堡是伴随着清朝中晚期农民运动和地方士绅团练而兴起的一种防御性聚落,现存遗迹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肥西、霍邱、六安市金安区和河南东部等地。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纂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将其列为江淮地区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在建筑形制上,圩堡是以“外壕内宅”为主要特征,由水利系统、防御系统和居住系统共同组成的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防御性聚落。从类型上看,现存遗迹多为地主庄园圩。文章主要选择合肥地区兼及部分皖西地区的圩堡作为研究对象,对圩堡的概念、形成与历史变迁进行了长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赋役经济背景下,士绅与商人间联系较少,县治与圩市也存在着功能差异,因此县治与圩市常常是分建的。清末民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治与圩市两者的功能开始重叠,士绅与商人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县治和圩市渐渐融合。县治与圩市的融合,是赋役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3.
诗歌并不单纯地展现画面美、景色美.而是诗人借景言志、借景抒情、借景喻理以警策后人、感召“美”的精神力量。长期以来我更多地关注诗文指导的“外作用”.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智”开发.忽视了对孩子诗性心灵的培植。诗性心灵是一种感觉之门的敞开.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1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被大多数评者视为写景佳句,这是从字面意义理解诗句的。本文作者认为它写景是虚.实则是借景寓理.意在揭示对立之中有统一的一种自然规律,从而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旅游景点建设坚持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阿图什天门规划以“环保优先,生态原真,可持续发展”为规划思想,将其贯穿于规划的各个层面,一切的开发和建设都以保护当地的原生态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置分级保护区和基础服务设施,通过容量控制、行为规范等多种方式保证游览活动的正常进行,以确保景区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原有景观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全方位展现天门景区的自然美、险峻美。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西的土司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土归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圩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尺,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改变了广西圩市的主体的构成,使圩镇数量和开市率的增加,圩镇规模扩大,商业日益繁荣,圩市结构不断完善、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18.
卜凡军 《成才之路》2009,(21):97-98
杭州西湖,是镶嵌在我们伟大祖国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绮丽的风采和灿烂的文物胜迹驰名中外。历代诗人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美不胜收。有的诗总写湖光山色之美,有的诗分赞湖上景物之秀,有的诗借景抒发爱国之情,有的诗借景歌颂劳动和指责不平之事等等。今采撷几首有代表性的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9.
矿区圩市在矿业开发的基础上产生,发展,除具备传统圩市的功能外,更突出其为矿业生产,为矿工生活服务的特点,产品销售,赶圩人员与传统圩集有很大差别;尤其是这些圩集与近代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文化意识相结合,人员构成复杂,同国内外,区内外联系广泛,思想活跃,经济繁荣,通过圩市的传播,矿区及其周围社区的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对后来的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网     
刘玥 《现代语文》2010,(1):35-35
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绝句》,不仅以他神奇之笔写出了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而且在画面中亦饱含诗人特有的吊古伤今的感慨。本文对《江南春绝句》诗中有画和借景传情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论述,指出这首诗是清新的景色描写与淡淡的怀古之情完美统一的、包含对现实社会讽喻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