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翻译,许多人理解比较偏面简单.认为是“人云亦云”,“乌鸦学舌”之事.作者通过对《西游记》中“弱水”一词的理解与翻译进行分析,让大家对翻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陈彬 《考试周刊》2013,(26):18-19
本文与古龙小说《七种武器》相结合,提炼出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把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与武器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记住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做到注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文言句式翻译的得分点,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有效得分。  相似文献   

3.
词汇七意义理论与翻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结合教学实例对语义学中词汇七意义理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旨在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自200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将文言文翻译列入考试大纲,文言文翻译一直被考生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里有看不懂而致,也有文章的大意能懂,但不懂得翻译的一些技巧而白白丢分,如果在平时的学习和备考中,我们树立四种意识,掌握八种技巧,文言文翻译就不再是“心头之痛”了。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翻译教学还是教学翻译都包含翻译活动,翻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意义的传达。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表达相同意义时,英汉的语言形式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词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翻译中,为改善学生无章可循的翻译实践,教师不妨专辟时间尝试将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适当系统地引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自信大胆地体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10,(7):8-9
考场作文大处着眼可以,但一定要小处落笔。写环保,你不必非得写“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消融”;你可以写你家门前小河,父亲种下了莲,希望来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胜景覆盖暗黑的河面.可是你望穿秋水,终究也没等来那一天——就连自洁功能最强的荷花也活不了啊!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意义的动态传递过程,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简单对换,而且是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要素之间的语际交流活动。译者通过对文章语境的分析理解,讨论如何运用创造性的解释将文章的语意诠释出来,从而使文章意义真实、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仝艳艳 《考试周刊》2011,(22):38-38
在日汉翻译中要做到准确"达意",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通过灵活运用种种翻译技巧和手段进行语法分析的能力之外,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翻译经验。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意义”的动态传递过程,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简单对换,而且是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要素之间的语际交流活动。译者通过对文章语境的分析理解,讨论如何运用创造性的解释将文章的语意诠释出来,从而使文章“意义”真实、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92):18-19
翻译腔的问题由来已久,十分普遍。带有翻译腔的译文屡见不鲜,其貌似合理却神离千里。因此,有必要对翻译腔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使译者找到摆脱翻译腔的途径,克服翻译腔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2.
翻译理论源于翻译活动。对翻译活动不作充分描写便不可能构建完善的翻译理论。本文以整体观为指导,借助语言及翻译研究之成果对篇章翻译予以详细描写,以期服务于翻译理论的构建,并指导本科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外交翻译不仅关系到翻译实践,同样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外交翻译的特殊性,而外交翻译的翻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它行业翻译的共性。因此外交翻译在重视特性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共性;在与外交融合的同时,还应回顾翻译本源。外交翻译应充分利用翻译学的研究成果以求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信达切"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从诗歌的特点和对信达切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诗歌翻译与"信达切"的内在联系,论述了"信达切"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本研究运用了分析法和文献法,得出一个结论,即诗歌翻译离不开"信达切",应该遵循这一翻译标准。笔者认为,作为翻译的普遍原则,"信达切"也应该是诗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须践行的规章。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虽”在文言文中一般翻译成“即使”,这样的观点不够准确。真实的情况是:“虽”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虽然”,又可以表示“即使”,具体表示什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表示“虽然”时是转折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已经存在或发生;表示“即使”时是让步假设连词,后面接的情况一般并不存在或尚未发生。  相似文献   

17.
曾看到一堂《吆喝》课的课堂描述——教师先借助媒体,用音像播放了小贩的各种叫卖声,这些叫卖声此起彼伏,引得学生笑声阵阵。接着播放了候宝林说的相声《卖布头》,大师吆喝的各种声腔神态更是引得学生哄堂火笑。教师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吆喝”,捡最感兴趣的学着模仿,大声的吆喝吆喝,课堂上又是一阵热热闹闹。第三个环节是“尽情的吆喝”,看谁吆喝得最棒最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加强效果,增强美感,而且常常给人以新的启发。其特点是用一种物体或概念代称另一种物体或概念,或用一种物体的部分代称其主体或全体。有时比喻用法涉及言语在语义场的根本变化,同时又使人既能意识到言语的字面意 义,又能意识到它的比喻意义。比如:fox一词,当我们用它来形容某人时,“狐狸”的意义从动物就转移到了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在研究翻译本体论时普遍预设了翻译本体的存在,并认为翻译本体论就是对翻译本体的研究。追本溯源,从本体(Being)的两个意思,即"是"和"是者"来看,翻译本体都是一个伪命题,翻译本体论也就自然不能被理解成是有关翻译本体的理论。翻译本体论实际上指的是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翻译,这种思路在理论上预设了原文意义的永恒在场,译者的任务便是透过原文的文字表述,抽离出原文的意义,并让意义在译文中如其所是地出场。  相似文献   

20.
习语即习惯用语,在广义上它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和格言等。习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是英语经长时间使用后提炼出来的短语和短句。它适宜用来比喻其他的事物,使事物更具有鲜活的特征,具有短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等特点。下面从动植物、人体、日常用品等方面来讨论英语习语的引申意义以及如何正确翻译出它们的意义。一、英语动植物词语的引申意义及翻译技巧动物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英语中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