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楼记     
高攀龙,字存之,世称景选先生,江苏无锡人。明朝大臣,东林党领袖之一。其遗著辑成《高子遗书》。  相似文献   

2.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3.
可楼记     
背景链接 高攀龙,字存之,世称景逸先生,江苏无锡人。明朝大臣,东林党领袖之一。其遗著辑戍《高子遗书》。  相似文献   

4.
可楼记     
背景链接 高攀龙,字存之,世称景逸先生,江苏无锡人。明朝大臣,东林党领袖之一。其遗著辑成《高子遗书》。  相似文献   

5.
明朝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书院楹联,流传甚广,名气特大。联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规劝莘莘学子既要致力读书习文,又要关心国家时政,含义十分深  相似文献   

6.
从洪武到万历初年,明朝政府统治下的辽东基本上是安定的.但是,到万历后期,努尔哈赤在建州崛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此后,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后金步步进取,明军节节败绩.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金与明对峙的局面形成.明失辽东的原因很多,就其内因,主要是明王朝的腐败.而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东林党与浙、齐、楚等党的斗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对此,明末清初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究其原因,有许多,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原因,背后有着教育力量的支撑也为方家所确认。近代无锡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领先全国是不争的事,以上对这个城市"百人千书"的统计分析,该是一个有力的佐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耳熟能详的对联,讲的是明朝无锡东林党文人的情怀。300年后,这座城市又一次响起书声,那是关于书的另外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8.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全文只有四百八十余字,但故事动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寓意耐人寻味,确是一篇精粹的短文。这是一篇记事。记述关于左光斗的传闻。左光斗,明朝人,官至御史,是东林党重要成员,曾上书弹劾魏忠贤,被陷下狱,死于狱中。这篇文章写的故事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徐霞客的叛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明末政纲国策的否定,对腐败政治的痛斥和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漠视和抨击,但未否定明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他的叛逆精神形成的原因有,“清”与“勇”的人格主调;人格主调与政治腐败的冲突;东林党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催化。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  相似文献   

11.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因发动"靖难(削平祸乱)之役"取代明孝文帝朱允坟,成为明朝皇帝.……  相似文献   

12.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文学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安徽桐城人,明万历(神宗朱翊钧年号)三十年进士,曾任御史、左佥都御史.明神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万历二十二年,无锡人顾宪成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他们的主张和见解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并因此而被称为“东林党”人.左光斗是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捕.左天启(熹宗朱由校年号)五年死于狱中.“忠毅”是左光斗死后的谥号.这篇文章记述了左忠毅公生前的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不见于史传,故称“逸事”.逸事同“轶事”,只记述散逸之事,对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寿年以及其他生平事迹,不作全面的记载,它是“传记”的一种变体.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曾是东林党魁首,遭到过阉党的排斥打击,但在阉党和武官势力控制南明朝权时,他却并未引退。清兵攻临南京城下,钱谦益主动迎降了清兵,但他最终又成为清朝的贰臣,暗中支援抗清力量。其思想的矛盾,行为的反复,一方面体现了他内心强烈的济世救民的儒家理想和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各种异端思想对其儒家人格精神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海瑞是明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实干家.在明朝日趋走向衰落之时,他摧折权贵、惩治腐败,保护"小民",发展生产,革新图治、重视教育.他为拯救明朝的封建统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常晓军 《现代语文》2008,(7):107-108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对当时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的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英勇就义。次年,魏党失势,周顺昌得以昭雪,五位烈士也被厚葬。  相似文献   

16.
吴下无斯墓,要离家亦孤。文声噓侠烈,悲吊有屠沽。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反对宦官魏忠贤,被东厂逮捕。当时,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五人为首的群众气愤不过,与差吏发生武斗。其中,有两名差吏丧命。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明长城的起迄地点明长城东起凤凰城南鸭绿江边,西达嘉峪关南祁连山麓.其中山海关到鸭绿江一段,倚山筑墙,依水建栅,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一段,大都是砖石砌筑,工程较为坚固,保存又较完整.又山海关关城向东,嘉峪关关城向西,两关东西对峙.所以,长期以来明长城一般被认为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二辽东边墙明朝时候,讳称"长城",把它叫作"边墙".所以,明朝时说的"边墙",就是指明朝时候筑的长城.明朝沿边设九镇,叫作"九边".辽东镇是最东边的一个镇.辽东边墙就是指山海关以东地区的长城.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05《镇戍二》,详载  相似文献   

1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其中上联的意思是说在校园(书院)里,周围环境的声音和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让原汁原味的童真童声"声声入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明末复社首领、著名文学家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它记述和颂扬了明末为反对“东厂”特务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而仗义捐躯的五义士事迹。 五义士仗义捐躯,在当时轰动一时,人称“五人义”,是苏州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市民抗暴斗争。 明朝天启(明熹宗)年间,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贪赃枉法,残害百姓。魏忠贤利用手中掌握的“东厂”特务,专门迫害正直人士,血腥镇压主张改革弊政、整肃吏  相似文献   

20.
东林党议作为晚明社会最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促成了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时事文学的勃兴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真实而迅捷的反映。明亡前后,东林党人患义观念向批判君权意识的演进,成为时事文学创作的主旨,体现了文学对于政治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