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跨文化方面研究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及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深入研究了非语言交际所包含的几个主要方面,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非语言交际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探讨,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又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此可见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交际礼仪作为跨文化交际内容中的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类似,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正如同中英两国语言受到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样的,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研究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对于推进我国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帮助两个国家之间进行更为和谐的交流、互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简要分析跨文化交际中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仪的差异比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更加频繁。语言意识作为交际的主体,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活动出发,阐述了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问题,并指出了语言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相应地也提出了语言意识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交际形式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自觉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形式来辅助教学,还应该千方百计地传授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非语言交际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愈演愈烈。在"理解异域文化,相互尊重价值观"的呼声下,关注不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日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把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日语教学中通过内容、方法、原则、实践四分法,逐层深入跨文化应用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差异既表现在语言交际中,也表现在非语言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本文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强调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其重点是通过研究中美文化中身势语的差异突出跨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只有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国际汉语教师课堂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在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功能,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作出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汉英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表达,是对社会语言和文化现象的映射,表现的是输出者与交际者间的认知特点。在文化和语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隐喻误读和错误表达的现象。因此,文章根据汉英语言跨文化交际中隐喻误读现象形成原因,以及影响隐喻表达质量及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深层次和全方位认知与解读隐喻意义、多模态组织与推进跨文化教育、动态学习与即时更新汉英语言知识储备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文化差异有:时间观念、客套语、餐饮习俗、隐私问题、称谓用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运用移情增加交流灵活性,承认差异合理性,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建立信息双向沟通与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利于学生在承受生理负荷的同时,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美商务交流日益频繁。然而,文化的差异却造成了中美商务交流的冲突。对双方的交流方式的差异做出总结,交流者能够有效预测对方的行为并制定有效策略来避免冲突。以Hofstede的四个文化维度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数据和案例分析,对中美商务交流方式进行对比,并提出中美双方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师生互动是集约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在课堂中,师生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障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和质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沟通的主要障碍,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应对的策略,有助于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中,语言交流是重要的沟通手段,非语言沟通也起重要作用,有效用非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交流得到辅助和增进。有时,就单一传递信息而言,公关非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要比公关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适时准确地运用非语言传播沟通,对于协调双方交流,提高交流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呈现了悠久灿烂的古现代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与奥运精神互动交流。分析认为,开幕式呈现的中华文化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和为贵”的诉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放的姿态,与奥运文化的团结、和平、奋进、和谐、交流等精神相通互补。  相似文献   

17.
在交际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但在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着重分析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以提醒人们交际中应注意不同文化群体,以免产生误会。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体育参与和体育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传播学和社会学交叉学科的视角,揭示体育参与过程的实质,并深入探讨了体育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研究结果:体育参与的实质是建立和维护体育关系,体育关系指的是通过体育活动连接而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互动是传播的本质也是体育关系形成的条件,在互动中产生了三类基础关系维度:动作-竞技关系、体育规则关系和体育文化符号关系,它们构成了体育关系的内涵。副社会互动是大众传媒介入后形成的体育迷与体育媒介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属于体育文化符号关系维度。研究价值在于力图从传播学视角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由体育联结而成的社会关系,其创新意义在于从现实层面透视了体育参与的内部规律,从理论上对拓展体育传播学已有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东盟区域优先,文化先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术文化的东盟传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华人华侨的迁徙历史推动着武术文化在东盟传播的脉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给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播理念缺失、模式单一,文化差异仍是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从技术“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向,树立“溯本与开新”的传播理念;以文化差异性为切入点,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亲善共享”观念;传播模式从“游离性”的宣传到“整体性”传播;以“武术人”为纽带,落实中国面向东盟传播“三步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省力原则、合作原则等语用学的一般性原理,文章探讨了日语新语和流行语的语用功能。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本篇则针对前两项功能"简洁与高效"、"合作与排他":分析成因,介绍背后隐藏的语用学原理,探讨其在具体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