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犯罪是由个人单独实施的。然而犯罪行为中也存在多人犯罪的案例,即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行为,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波动,有组织有预谋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对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恶性程度极高。因此,明确共同犯罪的基本条件、身份认定和量刑标准对于分析共同犯罪的行为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犯是指以某种特定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特殊要件的犯罪.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犯罪目的之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和追求.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回答的是犯罪人为什么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虽然目的也可以推动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动机是更为内在的、更直接的因素.日的犯的目的应是特定犯罪目而不是一般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犯是指以某种特定犯罪目的作为犯罪构成特殊要件的犯罪。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犯罪目的之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和追求。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回答的是犯罪人为什么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虽然目的也可以推动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动机是更为内在的、更直接的因素。目的犯的目的应是特定犯罪日而不是一般犯罪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犯罪心理学中,累犯行为是指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继续重复进行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重新犯罪率逐步上升,基层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累犯的数量及累犯占刑事被告人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累犯犯罪的心理原因,然后提出几点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社会上洗钱犯罪行为的分析以及它的社会危害性,提出了如何去打击涉税洗钱犯罪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许娜娜 《科教文汇》2007,(9X):173-173
在犯罪心理学中,累犯行为是指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继续重复进行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重新犯罪率逐步上升,基层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累犯的数量及累犯占刑事被告人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累犯犯罪的心理原因,然后提出几点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7.
冯亚军 《内江科技》2012,(2):47+103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一禾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1]。  相似文献   

8.
犯罪行为是在具备犯罪心理和我和机遇两大要素时才可能发生,而且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和过程的,犯罪机遇也受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制约,因此,对犯罪行为的发生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科学的心理预测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贾立岩 《今日科苑》2009,(24):179-179
近年来,扒窃犯罪活动突出,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群众出行安全感的热点问题,且这种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稳定。但由于目前扒窃犯罪作为盗窃犯罪的一种,在定罪量刑标准上,与盗窃犯罪完全一致,造成打击处理力度较低,较难控制扒窃犯罪的发生。必须引起立法、行政、司法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扒窃犯罪的主观恶性,提高对扒窃犯罪的定罪率,有效打击扒窃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扒窃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空间可防卫性设计的研究是对犯罪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的研究。这里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对现代城市住宅区犯罪的特点和诱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居住社区的治安防范与犯罪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故意,是指犯罪行为实施者本身具有多个犯罪故意,而具体何种故意符合犯罪构成中的构成要素条件,要看行为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选择。本文将从传统的犯罪故意理论入手,结合诸家学说,最后得出选择性故意,这一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刑法谦抑性和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的共性,判断某一民事违法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除了社会危害性程度判断标准外,立法者还要衡量多种因素,如国家需要、法制文明、刑法成本、社会效益等因素。民事违法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在量不完全是一个递进的关系,而带有一定交叉关系,也就是刑民分界关系并非非此即彼。对于一个民事违法行为在刑法上被评价为犯罪行为后,并不能因此在逻辑上推断其丧失了民法上的评价必要。  相似文献   

13.
张楠 《中国科技纵横》2010,(18):280-280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中国社会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在我国法律法条中还未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但作为青少年这类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诸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简要介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对待犯罪行为适当的做出宽严选择,做出选择的基础是刑法的本身价值要求和社会形势需求的结合。非犯罪化应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当前中国的一种具体表现。提倡非犯罪化对中国整个刑事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之建构意义重大,而这也正是刑事政策的应有效用。  相似文献   

15.
史强 《大众科技》2013,(5):260-261
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的需求,将犯罪学课程列为大学公共选修课程,有利于积极应对当前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与自杀行为,正确地处理大学生心理的转型期;预防校园内犯罪是开设该门学科的最直接目的;只有让学生多了解犯罪学相关知识,才能有效避免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犯罪道路,也更加有利于积极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16.
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源泉,犯罪行为也不例外,需要在犯罪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受限制性,需要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反社会性必然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17.
姚昕 《内江科技》2007,28(7):71-72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现实经济社会的一大危机,本文就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及犯罪心理的文化根源进行分析,提出了防范犯罪行为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鹏 《科教文汇》2007,(4S):130-130,134
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源泉,犯罪行为也不例外,需要在犯罪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受限制性,需要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反社会性必然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19.
邹贺  李梦佳 《百科知识》2021,(24):33-34
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对未成年犯罪者进行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之一,具有宝贵伦理价值,但当前运作存在形式化问题.本文总结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价值,探讨社会工作者担任合适成年人角色的优势和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作为社会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未成年人正经历着身体与心理的剧烈成长变化,心智未臻成熟,易产生初级越轨、犯罪行为.由于未成年犯罪者的特殊性,各国均出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合适成年人在场是其中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20.
犯罪的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体现,准确界定犯罪的目的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伪证罪是直接故意犯罪,其犯罪目的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对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仔细考查,发现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不是特定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因此,关于伪证罪的法条规定有待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