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摘要”MO”意指多元、开放.同时也是罗湖美术素养测评模式的logo。“Mo美术素养测评模式”强调测评范围、方式和维度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追求的是“以美育人.面向全体,个性发展”。(“MO美术素养测评模式”以下称MO模式。)通过“M0模式”的实施,将引发学生对美术探究与实践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2.
刘彦飞 《教育》2024,(4):107-109
<正>校园美术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综上所述,美术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校园美术活动,形成学校美育特色,进而优化美术教学,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美育目标。其中,美术作品展是美术作品欣赏、交流的一种方式,在校园内举办美术作品展,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莉秋 《江西教育》2024,(19):76-7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以美育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认识美、爱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就要重构教学理念,将美育教学贯穿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5.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责任。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内容的生命教育,不仅渗透在各个学科中,更流淌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美术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打通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以“寻美《诗经》植物”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以《诗经》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融入课程、将美育活动与多学科知识联动,聚焦美术核心素养、关注课程综合活动、变革学科育人方式。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采用跨学科的美育教学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美育的铸魂育人功能。本文以“绽放青植园的生命色彩”系列课程为例,阐述基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分别从教学设计的初衷与定位、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多元能力的形成、困境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将跨学科的美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逐一剖析,以期将跨学科赋能美育、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推广和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也是一种教学思路与手段。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运用美育手段,以“知识吸收线”“美育渗透线”“素养提升线”为主线索,设计了“美的发现”“美的探究”“美的创作”3个教学活动,创新物理美育模式,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认为,渗透美育的物理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紧扣目标手段,设计教学主线;突出原创精神,开发美育资源;利用学科优势,创设美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赵达  王素馨 《天津教育》2022,(25):37-38
<正>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特点。如何在中学教育阶段探寻更加有文化、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且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学习策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在美术课堂的教与学中,是有效并高效地开展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美术鉴赏课置于“双核”视域下,开展了相关实践与研究活动。所谓“双核”指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育学生民族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要遵循美育特点,扎根时代生活、全面谋划、整体设计、多管齐下将美育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唱响立德树人“主旋律”, 奏响协同育人“交响乐”,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文章从四个维度论述初中美术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童玮 《南昌教育》2004,(2):21-22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美术教育新理念。面对这一理念,走进课改中的我们,要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美术教学生机盎然,亮出“风采”。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理念的引领下,小学美术教育应积极探索将德育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和道德情感。如何将德育有效融入美术课程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如何通过具体路径将德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不断提高美术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瑶 《小学生》2023,(8):118-120
在“双减”背景下,苏州市线上教育已经成为新常态,知识的“云化”和“屏化”正在重塑美育的新路径。面对“双减”带来的教育改革新形势,学校为提高美育工作的实效,以线上教育为驱动,以建立“双线融合”美术课程体系为美育工作的切入点,从美术课堂教学、美术课后服务、美术展览活动三方面出发,构建多元立体的美育培养模式,着力探索美育实践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美育人”是新课程提出的音乐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育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要将美育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有效落实美育,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刘思蓉 《家长》2023,(26):91-93
<正>国家针对中小学教育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要求,“双减”政策就是其中之一,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任何一名任课教师,都需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身的教学中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作为承担美育功能的美术学科,素质教育、以美育人的责任更重大。为了积极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进行美术教学原则的归纳和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乐园。  相似文献   

15.
马红 《天津教育》2022,(21):135-137
<正>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美”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接受美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推动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国画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臻 《山东教育》2021,(13):57-59
新时代的美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审美能力并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核心观点是“以美育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以美育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美育人”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树立“开放性”欣赏观,以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来滋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树立“大美术”课程观,以众多美术实践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人格完善;树立“个性化”创作观,以学生表现美的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品质和美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罗青 《学苑教育》2023,(35):88-90
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在“一校一品”的理念中,积极寻找美术社团建设的契合点,结合金湾区资源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区域美术特色,打造美育品牌。教师在美术的过程中传递美、升华美,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  相似文献   

18.
美术学科不仅是关于美术技能的学习,而且重视综合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立足美术教材,紧密联系生活,重视人文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强化美育实践,深化美育内涵,让他们能够在更为广泛的综合艺术视野中,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邱鹏美 《学周刊C版》2023,(9):127-129
“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在寄宿制学校贯彻该模式,不仅能够同步发展学生的劳动和审美素养,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寄宿制学校贯彻“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从依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实施劳育美育教学迁移三个方面,论述“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术作业是美术课程、评价、学习的一部分,是美术课程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作美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体现“减负不减质,提效更增质”的效果?美术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创意性、开放性、情境化,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科特有的以美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