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思政课教学实际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融入的内容缺乏系统设计,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不够优化,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研究策略,积极转变观念,增强教师的融入意识和能力,从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模式,积极探索“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高校“四史”教育实践,阐述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措施,探索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方式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以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改革,不断提高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高职院校切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四史”认同感,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通过实际调研,针对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不足,在分析“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点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堂运行流程、课堂类型、课程科目、课程类别等方面,多维度地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四史”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面临大学生对其认识不够、课程资源配备不齐、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干扰、与高校其他课程未能有效融合等现实困境。提高新时代“四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就要加强阵地建设,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开发优化课程资源,配齐强大的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合理融入“四史”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四史”教育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十分迅猛,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也更高。所以,其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得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得注重学生思想素质与政治素养的强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性人才。而在思政课中合理融入“四史”教育有助于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骆莎 《成才之路》2024,(1):33-36
把“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构建“四史”教育浸润机制,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筑育人新场域,共建多维立体思政实践育人环境;打造“联动”师资队伍,构建高职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实践课,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四史”教育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点,把握“四史”教育的部分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主流与本质统一的原则,分析其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思维辨析能力提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性,探索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的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职校学生历史自信、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意义重大。“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本质相同、目标一致、内容契合。在实践层面,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整合“四史”教学内容,是“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应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把“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应根据“四史”特性,确立教育目标;发掘“四史”资源,充实课堂教育;围绕“四史”主题,开展思考探究;总结“四史”教育,生成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及“四史”教育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将“四史”教育与“概论课”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思政课主阵地推动“四史”学习走实走深,引导高职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史及伟大的建党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但高职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目前存在与思政课融合度不足、“课程思政”协同效应不足等问题,改善路径是从学思并重、悟实求真、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基因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建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凭借“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以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工作新格局。建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方向,为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新时代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应发挥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建好“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保障制度;建构以思政课为依托,其他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紧扣“三教”改革,促进“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在教师层面,要通过组建“四史”教育共同体,打造“四史”教育结构化团队,探讨“四史”课程模块化教学,总结“四史”教育特色化经验,把准融入的方向性;在教材层面,可通过用好指定教学内容,挖掘自身特色内容,对接地方教育资源,构建“四史”教育资源库,保持融入的开放性;在教法层面,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创新“四史”教育教学法,提升融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方法密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自觉既是思政课之需,也是辩证法之要,善于以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哲学辩思中审视和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逻辑,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擎画和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辩证法进路,不仅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然之义,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然之道。  相似文献   

15.
“四史”教育开展以来,高职院校对此高度重视,但是高职生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学习历史兴趣不浓,对出于应付考试目的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研究和感悟,这对“四史”教育的常态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提升造成了一定困难。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实现高端技能人才的高素质,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要采取有效途径,实现“四史”教育成功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自主的学习习惯、独立的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需要。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必须把握政治性、理论性、时代性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鉴于此,应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四位一体,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四史”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与智慧、深厚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入“四史”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力量。分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四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四史”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师与生双方存在不足等现实挑战,可通过发挥党委领航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途径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9.
“四史”教育与艺术类院校思政课培养“本”“真”“实”“美”的艺术人才具有目标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本质上是政治观、历史观等价值观的一致性。“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整体与部分结合的原则。要充分挖掘“四史”中关于理想信念、干事创业、道德品质等优秀资源充实思政课教学,并探寻线上线下及课内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近期“大思政课”进入了不少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关于“大思政课”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学者们积极探讨了“大思政课”的内涵界定、善用“大思政课”的主要依据、善用“大思政课”的内容向度、善用“大思政课”的推进路径等问题,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未来学界要推进“大思政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就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从明晰内涵与厘清外延入手进一步探究“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二是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层面深化对善用“大思政课”依据的研究,三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视域推进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