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对推进我国新时代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职院校应加强特色化、动态化、协同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要素的内涵建设,创造教育教学新模式和人才供给新范式,无缝对接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新常态,构建产教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提升学校现代化内部治理水平,提高服务社会发展水平,加强国际化办学水平,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新高地。  相似文献   

2.
王若梅 《江苏教育》2022,(84):43-46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双高”院校社科联建设是推进“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式。加强社科联内涵建设,就应抓好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双高计划"的颁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性"作为高职的独特属性,对高职类型特征的彰显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实现"高等性"的突破口.在产业升级、高职扩招等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内涵意蕴呈现出服务对象更加精细化、服务内容更加广泛化、服务质量更加实际化、服务理念更加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价值定位,文章探讨从以深化服务理念为基础改进院校服务模式、以提升教师素养为抓手增强教师服务能力、以增强应用性研究为核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密切联系产业发展为依托创新校企合作手段等四个方面,提升高职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双高计划"的颁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性"作为高职的独特属性,对高职类型特征的彰显具有重要作用,是高职实现"高等性"的突破口.在产业升级、高职扩招等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内涵意蕴呈现出服务对象更加精细化、服务内容更加广泛化、服务质量更加实际化、服务理念更加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价值定位,文章探讨从以深化服务理念为基础改进院校服务模式、以提升教师素养为抓手增强教师服务能力、以增强应用性研究为核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密切联系产业发展为依托创新校企合作手段等四个方面,提升高职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双高计划”院校纷纷实施绩效评价管理,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需求。基于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参考《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提供的政策性绩效指标框架,构建了包含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以及管理与执行指标在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应健全上下贯通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科学设置各级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持续监测和利用院校绩效评价结果以及进一步完善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配套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从传统投入方式的视角对“双高计划”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在意义,认为“双高计划”隐含着“高等教育”和“产业属性”两大内涵。从“探索完整体系”和“焕发产业属性”两个角度,对“双高计划”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双高计划”的三大价值: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注知识技术的整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开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应聚焦于“知识技术”和“消费者”两个核心,建立起相应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培养综合型人才,打造创新型与技术型平台,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是引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寻求内部资源有效结合,响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特色定位。基于此,文章在分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组群逻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以案例调查为依据,探索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践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养成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船舶动力设备维修课程为例,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团队组建,以及多方联动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是职业院校实现“双高计划”的控制因素。高职院校要在把握教师队伍建设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双师认定标准、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引入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目前,辅导员却面临着“双重角色”难平衡、基础指标任务重、激励机制评价单一,教师角色作用发挥不够等困境。对此,系统分析“双高计划”下辅导员角色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以及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困境及原因,并从考核评价机制、教师角色作用发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等方面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注入“双高因子”,以辅导员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动“双高计划”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
构建“双高”院校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管理的需要,是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目标任务的需要,也是创新和丰富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需要。“双高”院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原则。文章从党建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学校治理六大模块出发,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建立了包含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结构,计算了各级指标对决策目标的赋权,并提出了资源投入和组织协同支持等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办学是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扩大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基于对197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际化办学的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引进优质海外职业教育资源、对口支持亚非国家、联合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等方面产出的标志性成果颇丰,自身办学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也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地域发展不平衡、国际合作交流不深入、办学质量不高等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在“双高计划”的终期建设中以平衡区域发展、创新国际合作交流方式、多元主体加强合作三方面为推进路径,持续做好国际化办学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万卫 《教育与职业》2021,996(20):12-19
"双高计划"是我国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新的样态,兼具国际性和本土化,其基本特点是以特色为建设目标、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建设基础、以改革为建设动力和以动态调整为管理手段.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基础.然而,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却以体制变革为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问题集中表现在尚未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民办高职发展步履维艰,"体系封闭"与"权责模糊"并立,"总量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为了"双高计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可采取的策略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正确处理政校关系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五育融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高职院校要注重党建引领固本强基,优化组织育人“新理念”,注重有效课堂同向同行,体现心理育人“新特色”,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实践育人“新局面”,注重文化强校润物无声,打造网络育人“新阵地”,注重平安校园保障有力,促进服务育人“新发展”,将“五育融合”贯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十大”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双高”计划实施,助力“技能甘肃”建设。  相似文献   

16.
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更充分就业,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是“双高计划”建设启动缘由。由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向打造类型教育转变,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成为能工巧匠,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构建育人新生态,将党建育人、劳动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放眼世界水平的视野和行动,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高计划”学校建设作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蕴含了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表现为高水平学校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打造学校办学特色,高水平专业群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群发展,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共同发力彰显职教之道.“后示范”时期“双高计划”学校建设,要实现人才培养从“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  相似文献   

18.
19.
柴草  王志明 《成人教育》2019,39(11):59-65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缺乏精准度、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度、师资结构建设缺乏平衡度、内部治理“泛行政化”等方面。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双高”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以科学的办学定位为先导、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华工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工匠精神。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对于传承发展中华工匠文化,健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均有重要价值。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认知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传承中华工匠文化精神,领会中华技艺美学意蕴。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与融入校企合作等都是中华工匠文化深度融入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