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乡村治理正在从经济驱动转向文化驱动。在贵州L县,乡村传统文化振兴诱发了不同主体的互动,发挥了一定的文化治理功能,取得的成效包括挖掘了乡村传统文化内存,促进文化经济的初步发展,重建村民的主体性,整合了多元治理主体,激活了多种治理资源等。但是根据调查来看,乡村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治理仍然存在市场化困境、主体流失困境、资金困境和现代转化困境等。要想进一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文化治理能力优势,就要注意突破市场主义,重视文化的乡村治理功能;村庄内外结合,找准文化治理的中坚主体;精准投入资金,夯实文化治理的基础;传统融入现代,提升传统文化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乡村生活的重要文化事项,是参与乡村振兴、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池州地区舞龙习俗为例,从社会学、民俗学视角对民俗体育参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困境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嵌入乡村治理是民俗体育现代性传承的必由之路,有利于重温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促进乡村团结与交流,推进社会道德规范新风尚的形成,带动乡村新的产业发展。但也存在着主体困境、后备不足、文化脱离以及行动业余等问题。提出了把握新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提升专业管理水平质量;重塑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内涵,激发乡村治理文化活力;创设乡村民俗体育治理环境,打造乡村民俗体育文化品牌等策略,旨在构筑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高度,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困境,提出以对接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的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应用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乡村逐渐衰落,人口的流失、思想和乡村风俗文化的变迁给农村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关注乡村的有效治理。乡贤作为协同治理的参与者,可以在构建乡村秩序、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与风气、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呼吁将新乡贤作为乡村建设的人才资源,也是符合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以安徽的一个农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相关访谈,对乡村治理的困境进行分析,思考乡贤对于乡村有效治理的助力作用,提出把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作为一种推进乡村治理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新乡贤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及推动乡村向善治理。新乡贤文化发展中,存在着新乡贤文化发展主体减少、新乡贤文化宣传工作滞后和新乡贤组织程度薄弱等问题,需要扩充新乡贤文化发展主体、丰富新乡贤文化宣传方式、增强新乡贤组织程度和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等促进新乡贤文化的发展,以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产生的乡村治理困境近些年成为各学术研究的热点且居高不下,中央文件屡次将乡村振兴战略置于"三农"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仍然产生了诸如治理主体缺位、共同体解构、乡村空心和核心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社会工作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在于其专业价值和服务方法等具有亲民属性;因此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实务路径应该紧密围绕乡村中的"人",从政策、文化技术等角度促进人的主体性、自信心和本土认同,并形成互助网络,使其更有"能力"从而实现真正"自助"。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持续发展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长效治理和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然而,乡村教育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乡村居民思想观念陈旧、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乡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偏弱、乡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等。推进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提速;聚焦乡村需求,强化服务职能;完善治理机制,改善办学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驻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一线实践者,连接着村民、政府与研究人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循证实践是一种先进的实践机制,能有效优化实践者的工作方式与成效,将其引入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治理将是对基层治理实践机制的一次全面重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中,驻村干部的工作方式从以点带面转变为点面结合,他们以证据使用者的身份全程参与治理,肩负起串联各方实践主体的任务。同时,他们面临着信息庞杂、专业证据库缺乏和自身条件限制等循证困境。因此,在循证实践框架下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者面临的实践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衔接。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内容发生深刻改变,村民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纳入政府治理范畴中。这一转变给日渐行政化、悬浮化的村级治理体制带来了新挑战。激活多元治理主体、探索多元治理方式是化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赣南新妇女”运动的考察发现,构建有妇女群体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增权赋能。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依据治理内容的亲和性、利益的相关性对妇女群体进行再识别,并通过吸纳妇女骨干、开展集体活动对治理主体进行再组织,进而以身份赋权和行政赋权将妇女群体激活,最终运用科层动员与群众动员相结合的动员机制发挥妇女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和优势。依据治理内容识别出治理主体,并依据治理主体的性质、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治理方式,这是建立多元化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也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既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仍然薄弱。"镇村一体化"是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有助于消除园所之间保教质量的差异,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多元治理理念下"镇村一体化"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困境:治理主体角色困境、治理过程中的协调困境、各主体间认知能力失衡困境、持续互动的技术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镇村一体化"的治理路径:做好镇村一体化治理组织建设、创新一体化治理制度、提高弱势治理主体的认知能力及积极主动性、创新治理技术、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乡村文化治理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乡村文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困境,并且得出城乡二元经济政策正是造成乡村文化治理困境的根源。最后,结合我国现实,为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能够提供专业服务、减轻政府负担、弥补政府失灵和发挥各类人才的价值,是乡村振兴中独特的建设性力量。以F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参与南峪村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农民合作社、村干部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建立互动关系,获得基层政府政策支持、乡村自治组织接纳、农民合作社补充和村民的信任等合法性资源,整合多元力量推动了南峪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治理,显著促进了外生型社会组织与乡村内生动力培育的融合发展,提高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三农”问题解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今后治理应致力于坚持科学实用性规划,立足于长效机制,激发治理主体积极性,整合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推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生成和引导乡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新乡贤及在其基础上诞生的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化解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合法性存疑、与政府组织合作不畅及受传统认知制约影响治理效果等困境,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需通过政策引领、身份支撑、平台构建及转变认知等路径,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战略为我国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我国乡村振兴面临产业基础发展薄弱、基层民主建设发展滞后、文化发展水平偏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因此解决当前的困境迫在眉睫,必须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文化发展水平、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解决乡村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文化生长于乡村,繁荣于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以寻根溯源、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文化面临传承不足、创新不足、投入不足等现实困境。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要从优化乡村传承民俗文化的主体、创新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拓宽民俗文化投融资渠道等三个方面入手,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乡村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农户对基础教育不重视、农村儿童深陷学业困境、乡村教育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何破解乡村基础教育现实困境?如何结合乡村基础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这是乡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改革视域转向高等院校对乡村振兴的帮扶作用。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为例,探赜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帮扶乡村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