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们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态度。因此,重塑网络道德规范的关键就是塑造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社会环境中出现个人言行、社交、学术、消费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深刻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原则,为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方面提供好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这一概念进行追溯,挖掘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从虚拟社会、现实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五个维度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原因,最终提出矫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现象凸显,表现在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凸显多方面。其失范行径的动因有社会文化传统的断层、物质经济的强大诱因、社会潜在心理的释放等,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品德心理形成等产生危害,而且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等造成社会侵害。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要从培养大学生"慎独"的网络自律精神、营造满足大学生心理情感需求的网络生涯和强化校园网络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从网络文化自身属性的视角剖析了网络文化失范问题,从文化根源探究了网络文化失范的原因,揭示了网络文化失范问题的本质。认为从强化主流价值观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化规制体系、提升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等方面人手,构建全方位的规制体系并加以逐步完善,才能让网络文化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摆脱失范问题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赵晓丹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是:(一)道德因素引起网络失范。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的主观价值观标准模糊的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现实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时,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在网络空间中移植、演绎、翻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恶行径。(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不完善。网络技术本身也存在隐患。  相似文献   

8.
网络道德失范对社会造成多重危害,探究其产生的现实与网络交错构成的多种原因,明确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途径和措施,需要多维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在网络语境下教师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教育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产生了责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等师德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习俗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师德教育资源。在师德建设中,可以从网络境遇下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出发,探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的方法路径,以更好地推进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面对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需要正视网络社会的新挑战,从倡导网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构建网络社会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体系、接受文化反哺、完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立法等方面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径上作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蒋灵达 《文教资料》2006,(11):10-11
电脑互联网由于其信息传播的特有优点,正在我国快速普及,成为一大媒体和信息交流工具。与网络的普及相伴生的是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由于当前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网络道德失范无论对于网络或现实社会都会产生恶劣的后果和影响。如何规范网络行为,建设网络道德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网络道德的现状与如何建设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已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网络价值异化、网络语言失范、网络诚信缺失、网络色情泛滥以及网络侵权盛行等,但判断其表现需谨慎处理道德中的个体与他者关系以及道德与法律关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扭曲大学生人格发展,降低大学生人际能力,弱化大学生德性教育,而且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秩序。一般而言,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网络特性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促成了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但仍需谨慎对待西方文化、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道德教育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对此,需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其中,尤为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避免迷信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呈现出日益复杂和深刻的变化,其中,网络道德秩序失范是必须要认真反思的课题。所以,反思大学生网络道德秩序乱象,重构大学生网络新秩序,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命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建设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它不仅有害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自身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等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出发,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平台.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离散性等结构特征,使以其为载体的网络参政呈现出与现实政治体系不同的失序特征.价值理念失范、程序失范和规范失范是导致网络参政行为失序的根本原因,政府应提升公民网络素养,健全政府网络职能,重塑网络参政规范.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词汇失范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社会文化、家庭和教育环境、个体心理以及网络虚拟交互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加强网络监管和反馈机制、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青少年多阅读经典、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习惯等一系列对策,旨在提高青少年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社会分工和社会流动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客观上促成了道德随之转型,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并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道德失范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以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作为出发点,探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呼吁道德回归,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和谐、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学校文化和网络文化交叉衍生物,学校网络文化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加速了两者的融合。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网络文化发展陷入了众多误区,体现为物质文化的唯技术化、制度文化的失范化和行为的平面化以及精神(价值)文化的个我化和庸俗化等。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1-63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流行语,属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作为主体而实施的结果,承载着主体的心理与思想,反映着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已经日益凸显其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网络流行语也会存在一定的失范情形,这就需要对网络流行语予以有效规范与引导,才能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基于此,在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特点与性质的基础上,就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失范与引导机制等方面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