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五”普法规划把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普法工作的着力点。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法治教育在教学体系、校园法治文化、实践教学和法治育人协同机制等方面面临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围绕“八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和重要任务,聚焦大学生法治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为目的,以大学生法治需求为重点,通过深化理论课堂授课、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拓展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场域、完善法治教育协同机制等途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契机下,高校加强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高校法治工作的时代使命,更是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包含法治知识、法治文化、法治思维、法治信仰、法治实践五个层面。高校应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理清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坚持实践与理论并行、内涵与外延同步、措施与反馈对接的原则,通过增强培育力量、创新培育模式、互动反馈评价三个层面,打造高校学生法治素养全程培育路径,有效、持续推动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征稿启事     
话题:青少年法治教育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一重要论述,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而法治素养培育则是实现国家法治目标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促进培养中职学生法治思想,提升中职学生的基本素养,有助于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学校、家庭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促进中职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教育先行。加强对中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育,加快推进教育立法,全面建设依法治教的教育法治体系,是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因此,着重分析当前中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现状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培育中学生法治意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语境下的普法生力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肩负着法治强国的重任。将法治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高校的需要,更是实现高校现代化治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践行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下的大学生法治文化培育,可以通过学校育人、网络辅助以及社会实践等不同路径进行创造性交融,实现培养法治素养与思政素养兼具的现代化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强调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律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可见,学校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8.
<正>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2016年7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颁发,成为我国法治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和落实法治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应明确法治教育及法治素养的基本概念。一、法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国"战略  相似文献   

9.
教育聚焦     
<正>北京教育部要求: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根据《规划》,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围绕"十三五"时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普法教育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案说法,适时抓住学生身边高发、频发的案例,通过普法背景、情景回放、法官说法、守法建议等环节,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精准普法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生动的法治熏陶,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让普法工作不仅精准聚焦而且更加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入推进全民普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全民普法和怎样推进全民普法等重大问题,从普法理念、普法格局、普法策略、普法内容、普法方式、普法效果等方面,推动了新时代全民普法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任。然而,当前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法律知识薄弱、用法能力不强、法治意识模糊、法治信仰缺失等问题。虽然已有研究成果从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单一或多方面提出对策,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治素养培育体系。对此,整合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相关主体,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引领、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体系,促使各相关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培育青少年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要在把握其产生机理的基础上,从培育精神、完备良法、健全善治、高效普法等方面探究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思辨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必备素养,培育学生思辨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全面依法治国",突破重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时,我采用思辨教学,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中获得价值引领、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施是对此的积极回应。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素养培育的内涵和当前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找到有效的培育路径。在新时代,必须创新法治教育课堂形式,构建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构建适合课程要求、学生需求和时代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培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园的保障和落实依法执教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薄弱制约了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还存在着法治课程的设置与未来的职业需求不相匹配,师资力量的配备与法律知识的专业性要求不对口,法治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脱节等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就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课程设置,并且要多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升师资力量,还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而全民树立法治意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全民普法是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亟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不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构建法治社会文化,形成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整体介绍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培育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  相似文献   

19.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科学运用法治时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方式,是发展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法治意识是高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通过运用法治时政资源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对法治的理性认知,培养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坚定对法治的崇尚与信仰,规范学生日常法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法治作为重要的价值指针,保证教育全过程的合法性,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未来创业可能面对的法律场景。但当前大学生创业权益缺乏制度性保障,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上对法治的重视力度依然不够。对此,应推动创业政策向具体保障制度转变,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考核体系上增补法治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