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中规模最大的一类。为了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需要研究和解决培养定位问题。一、人才培养的分类和定位人才培养的分类和定位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搞清如何来培养,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要解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并由此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后者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培养途径问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从目的、方法和效果三个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三问:"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阐述了"为谁培养人";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角度分析了"怎样培养人";从以德御才、四有新人的角度讨论了"培养什么人"。正确理解"人才培养"三问可以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步伐,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中高端软件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即人才培养规格、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即人才培养模式到建立怎样的体制与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实践表明,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曾指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如此看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命题实际上蕴含了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  相似文献   

5.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人才培养根本。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三重逻辑关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导向看培养什么人,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目标看为谁培养人,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思路看如何培养人。  相似文献   

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明确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如何将人培养好”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主要实施部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很早就强调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相关人才战略实践表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相关机构认为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极其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妨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变化凸显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紧迫性,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空间与距离,既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林林总总问题与矛盾,又展现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远大前景。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建立开放式培养模式、市场化运行机制、特色素质教育、分流分层培养结构,确立人才培养的市场新坐标,完成由人才市场配角到主角的革命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就是造就人才,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面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广播电视大学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方式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的主要特点为:"治才"的培养与选拔,学而优则仕的目标观;官学与私学并存,相得益彰的办学形式。治才培养与选拔的目标观,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淡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忽略了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官、私学并存的办学形式,弥补了古代官学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重儒经教育,轻专业教育"、"重诵读识记,轻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缺陷性。该目标观及其办学形式,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大学教育变革的背景,介绍了日本大学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和日本立命馆大学人才培养中几项值得借鉴的做法.然后,提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重新思考应该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最后,笔者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更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创造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就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提高,培养阵营在扩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绝对多数.铜仁学院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为每个人提供发展创造的机会 ,为社会培养多种高等实用技能性人才为特点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独特功能 ,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职责。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打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单一的标准、规格培养单一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完善高职教育新体系 ,确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定位 ,理顺高职教育与…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引人注目,教育是国家之本,高等教育就是国家的命脉,各大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遍是一个国家新的力量。本文主要对中韩两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展开,阐述中韩高等教育的异同,引发我们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怎么做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对接等问题。为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需要从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完善教学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其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清晰合理。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理论和功能办学分类理论及其服务面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进行战略抉择,树立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坚持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探索人多样性的才培养模式,打造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本文以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学校人才培养主体目标,对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从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方面给出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适应社会和超越现实社会的本质特征.本文以教育的这种适应性和超越性特征为理论研究视角,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具体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取向方面、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略论成人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建设者。这就内在决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依赖于专业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确立现代创新教育观,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着眼于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