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汲安庆 《师道》2011,(1):23-24
一、延宕与放大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2.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金岳霖先生所怀的敬佩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细节【导语】同学们,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初中教材中,鲁迅笔下那位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站着喝酒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形象;也一定不会忘记,阿累笔下头发直竖着,胡须像浓墨隶体“一”字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更不会忘记,朱自清笔下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慈父的背影。在这些写人的经典篇章中,作者都是通过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6.
在讲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问学生对朱自清先生哪篇作品印象最深刻?大部分同学都说是《背影》,当再问这篇作品什么内容震动了自己,不少同学都说是父亲过铁路,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情形。但当有同学提及文中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时,全班一阵哄笑。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是朱先生散文中感人至深的经典一笔,文字背后是为人子的不安与愧疚,读来本应是沉重的,但同学们却只有一阵  相似文献   

7.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8.
<正>为什么一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父亲的形象?为什么一提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我们就会立刻想到"站着喝酒而穿着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孔乙己的形象?那是因为朱自清与鲁迅对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作家李准说:"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大师的笔下,衣服往往被赋予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时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情毕肖,其性格奇峰般凸显出来;有时看似闲笔,但它的映衬作用和暗示功能却胜似画龙点睛。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典范也不少,如下:一、“父亲”的袍褂——家境折射点朱自清的《背影》打动了许多人,其中服饰描写是助了一臂之力的。当文章叙述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衣着进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隐匿了暗自伤感的许多潜台词:本是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被…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题目】疾如闪电的舰载机稳稳地停在飞行甲板上,定格为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父亲买橘子时艰难地攀上爬下的样子,定格为朱自清心中永恒的背影;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搭配、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定格为一幅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又有怎样感人而美好的画面定格在记忆中呢?请以“定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背影     
读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时,我年纪小,只觉故事极平淡。父亲给儿子买橘子也值得感动?估计同学们跟我情商差不多,没人能理解一个背影所能承载的人世悲欢离合。人与人面对面时习惯戴上面具隐藏内心,转过身面对自己的时刻,无需再掩饰,所有真情都会在那个默默无言的背影里赤裸流露。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在散文名作《背影》中,全是通过一些生活琐事,特别是借助父亲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来传达了那种深沉厚重的父爱。全篇没有一句父亲多么爱我这类的标签式的结论。而如今许多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认识到了细  相似文献   

1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14.
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情感或思想,这就是典型细节放大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过程。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16.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细节的雕琢是作者在文中运用最成功的一种表现手法。细节的捕捉,来源…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背影     
<正>读朱自清写父亲的那篇散文《背影》时,我年纪小,只觉故事极平淡。父亲给儿子买橘子也值得感动?估计同学们跟我情商差不多,没人能理解一个背影所能承载的人世悲欢离合。人与人面对面时习惯戴上面具隐藏内心,转过身面对自己的时刻,无需再掩饰,所有真情都会在那个默默无言的背影里赤裸流露。这种感悟来自于我再次见到  相似文献   

18.
《背影》自问世以来,颇受关注,被誉为传统父亲正面形象的标杆。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切入,感人至深。关于其的评论不胜枚举,主流是从深沉父爱的角度进行文本探究。对此,笔者却认为《背影》是书写一个成年儿子经过内心矛盾挣扎"懂得爱"的过程。本文将从"我"在望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整个过程内心的矛盾点和父亲离开车站这个场景"我"的复杂情绪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为了让读者看到鲜明具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要运用"描写"这种手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就运用了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  相似文献   

20.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