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出现是以"个人化"、"呈现真实"、"独立制片"等来标榜的。但是,这种"墙壁上的苍蝇"观察方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周浩导演的独立纪录片《龙哥》中,不仅让观众去反思了影片中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以及创作者的介入对影片发展的影响,同时,导演周浩通过影片也在反思个人对事件影响的存在。本文通过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和摄像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来探析独立纪录片在创作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春,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发起了定期的纪录片放映活动,取名"文津·清影·放映",至今已经放映200多部独立纪录片.丛书《清影纪录中国》精选了历次放映后对相关创作者的访谈,分为3卷,近60万字,自称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这套丛书直接让创作者走上前台与观众对话,让读者阅读到他们各自具体而丰富的心路历程,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推动无疑是一次可贵的努力.然而,可惜的是,丛书内在的肤浅或圆滑使其最终成为一部平庸之作. 本书主要由访谈组成,按编者的概括,访谈的核心是导演对于纪录片、当代中国和自我的认识.然而,本丛书并没有在"自我的认识"方面深入挖掘,尤其在纪录"伦理"和投机心态等问题上几乎没有涉及.由"纪录伦理"等问题而导致的争论在纪录片的小圈子里已经沸沸扬扬,本套丛书既然是有观众在场的面对面的创作访谈,那么很难想象现场不涉及这些热门话题.这些话题,如果现场确未涉及,这是编者和观众的水准问题;如果禁止涉及或者确有涉及而编者不在书中如实收录,那这就有关立场和真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6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选出的“双十大纪录片”为例,论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架构、价值现对影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影响,认为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的真实,这三者通过编导独立的思考、自省的意识相互结合,在拍摄的行进中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还包括了创作者情感的真实和表现手法的真实,当然,它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则是价值的真实。总之,纪录片是创作者用活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透过事件表象,独立思考出来的对于事件本质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纪录片的叙述者就是纪录片的作者,由作者来告诉观众他的所见所闻.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喇叭"式纪录片、苏联和中国"形象的政论"式纪录片、概述片的解说词天马行空大而无当,画面支离破碎、毫不相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让许多观众望而生厌.由创作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走入了由"意识"充当叙述者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5.
李薇 《视听界》2005,(6):74-7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正遭冷落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之外寻找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立足精英文化的视角与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段锦川,中国独立纪录片业中坚人物,其作品《八廓南街16号》迄今仍是惟一获得国际纪录片最高荣誉——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纪录片诞生11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纪录片叙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某类叙述者不断调整、消亡的历史.参加200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送来的510部纪录片,呈现了当代中外纪录片叙述者的整体群像,它们是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创作者,是不说话的创作者,是当事人、见证人和探索者.就在叙述者的不断选择和调整当中,纪录片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7.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影视文本的表达方式让所谓的"创作"依附于更多元素——声音和影像的构成都承载着创作者的表达诉求,纯文本则像纪录片的一个平面蓝本,当立体的高楼广厦随着创作的笔墨渐渐生发、成型,轰然耸立于人前,诉诸感官时,很难判断,最大的创作乐趣究竟来源于绘制蓝本,还是其后钢筋混凝土的累积搭建. 一、从卡恩的地球影像史料馆看"创作"历史的可能性 历史,作为一类题材,足可以让纪录片创作者徜徉游弋、尽情抒发.  相似文献   

8.
卢志军 《新闻世界》2008,(9):149-150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纪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的一种完整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在当今娱乐之风甚嚣尘上的情况下中国的纪录片却一如既往地秉承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纪录的传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不断探索时代语境下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推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给人以思考、震撼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DV技术带来的变革,关于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本遭冷遇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纪录片,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纪录片品种;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外找到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精英文化的视角,尊崇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在这样的时刻,两者正经历着怎样的变化,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强调真实记录,强调"原生态"再现。但是强调"原生态"再现,强调真实并不意味着编导者不介入,纪录片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选择、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是平庸的照相师,他的叙述方式、素材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涵深厚,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由于受纪实主义影响,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纪录片故事化倾向的日趋明显,音乐也逐渐受到节目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DV纪录片对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民间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DV作品。像吴文光的《江湖》,杨荔娜的《老头》,蒋志的《食指》,朱传明的《北京弹匠》,王兵的《铁西区》等等;而且在2001、2002年前后,社会上还一度出现DV热。可以说,DV“横空出世”的那几年,纪录片并没有真正陷入低谷。这几年,纪录片在低谷中徘徊,DV纪录…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就是在电视屏幕上用纪录性节目的样式,通过表现大自然,再现现实生活和评价典型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编辑、摄影等纪录片创作者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经过对题材的选择、提炼、加工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纪录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电视纪录片是通过远距离播送画面并配合音响的电子传播方式,向观众直观再现生活的电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高,中外电视纪录片正在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在纪录片栏目化后,故事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应用,作为电影、电视剧创作元素之一的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着实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如何运用故事化、如何利用故事化成为创作者创作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阈限阶段是处于分离仪式和结合仪式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的阶段。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是国家体制与媒介体制、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媒体组织的限定、从业者个人意识形态倾向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天津科教频道《中国人》栏目为研究案例,探究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场域中创作者意志、内部制度与外部政策、市场的博弈。在政治和商业逻辑的侵蚀下,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场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场或政治场,电视纪录片人存在于"纪录片人"与"电视人"之间的阈限空间内,并在各种政治、商业的张力中进行纪录片生产。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①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的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出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DV时代我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独立纪录片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独立纪录片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民间先锋艺术"冲破既有的意识形态框架、追求非主流的声音、展现个性、标新立异"的传统,90年代末DV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独立纪录片只属于精英群体特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郭茜 《大观周刊》2012,(17):295-295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每一个研究纪录片的人必须认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纪录片的历史回顾,运用批评的坐标体系,分别从客观世界、创作者、文本和受众四个角度来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得出结论,真实性是一个多维度的集合概念,它是创作者恪守的基本准则,是以真人真事为对象,通过创作者的选择,使之符合事物逻辑发展的灵魂,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发现在今天的娱乐化语境下许多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影响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能因为好看而放弃了本质的东西,因此,作者指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把握实质,合理运用表现手法才会创作出好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有追求的青年影像工作者利用DV设备进行专业化的影像创作,笔者在2008年创立了Pandavision影像工作室,创作包括纪录片、剧情片、实验片、新媒体短片在内的各类影像作品.在工作室的创作中,指导一些学生基本完成了从初学者到专业影像创作者的转变,和他们一起经历了第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三年间创作和指导创作的20部各类作品获得包括法国FIPA电视节、长春电影节、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金鹏奖"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大赛、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内的50余项奖励.作品获得好的社会评价,当然不是创作主要的宗旨和目的,不过,客观的社会评价也能给创作和教学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参照坐标.在构建这个坐标系、寻找这些坐标点的过程中,难免回想起和学生一起经历过的那些创作过程,于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或能找寻到对影像创作者进行专业培养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